时政 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   》 第26節:任朱德總司令的秘書(1)      黃華 Huang Hua

  任朱德總司令的秘書
  1941年7月,我被調至軍委任朱德總司令的政治秘書。朱德同志是人人敬愛的老一輩革命領導人,傑出的軍事傢,無畏的英雄,紅軍和十八集團軍的總司令。他在徵討北洋軍閥時戰功卓著,在德國留學期間由周恩來和張申府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率部上井岡山同毛澤東會師,創建紅軍,同毛主席指揮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爭。他在長徵中堅决同分裂黨的張國燾作鬥爭,懷着對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無限忠誠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心,機敏地把四方面軍兩萬指戰員帶領到陝北,實現三個方面軍的大會師。抗戰開始後,他親自到前綫,伫馬太行,開闢根據地,指揮對日作戰,領導百團大戰,功勳顯赫。1940年5月回到延安後,他協助毛主席處理黨政軍的重大問題。他十分重視和致力於國內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綫的工作。在國民黨剋扣和停發八路軍的糧餉後,他卓有成效地推行軍墾屯田政策,親自抓南泥灣的開發和邊區的經濟發展。他對下屬和士兵非常和藹,像慈祥的父親。在他身邊工作,我受到豐富的教益和溫暖的關懷,他在我心中烙下的印象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王傢坪是中央軍委各部門,如總參謀部、作戰室的所在地。許多軍委領導就住在這裏。朱總司令和夫人康剋清同志(軍委總參政治處主任)住在有五個窯洞的院子裏,朝南的三個是他們的書房、會客室和臥室。我和總司令的機要秘書潘開文各住在西側的窯洞裏。王傢坪和這條山溝裏還住着彭德懷副總司令、葉劍英總參謀長、楊尚昆秘書長、養病時的林彪,還有伍修權、邊章五、張經武等許多同志。鬍耀邦同志是軍委總政治部的組織部部長,我和何理良的結婚報告是他批準的。軍委所屬的對敵工作部和海外工作委員會也設在王傢坪。敵工部由李初黎同志負責日常工作,我常見日共領導岡野進同志和朝鮮黨的同志進出他的辦公室。我作為海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協助朱總司令這方面的工作,常同卜一(現名莊焰,曾任常駐聯合國大使)、何英(曾任外交部副部長)聯繫,討論關於培訓回國抗戰的南洋華僑學員等問題。
  軍委常在王傢坪的桃園舉行報告會。周恩來、葉劍英、吳玉章等從重慶同國民黨談判回到延安時,都被邀請來講國際國內形勢和國共談判的情況。王傢坪和軍委下屬單位,如俄文學校的師生都來聽報告,每人坐在一個小方木板上,在延安土造的馬蘭紙上快速地記筆記。
  當時何理良是王傢坪南邊山溝裏的軍委俄文學校的學員,每逢報告會就可以看到她。她是老一輩革命知識分子何思敬教授的愛女。何教授早年在日本留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27年初受廣東革命政府邀請到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教書。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8年到延安後在抗大任教,後遵照毛主席指示,在編譯局翻譯德國軍事學家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1939年鼕,何理良的母親王艾英帶着她和她的弟弟、妹妹從香港來到延安。何理良是朱總司令姨侄女賀高潔的同學,常一塊兒到總司令的院子裏來玩,因此我常同她見面。我很關心和鼓勵她學習,有時送她一些書,她很高興。王傢坪的桃園在周末晚上常舉行舞會,何理良是樂隊的指揮和鼓手,我最樂意參加這些舞會。
  由於國民黨從1939年開始對陝甘寧邊區實行封鎖禁運和停止發糧、發餉,幾萬軍隊和幹部生活睏難,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號召邊區軍民自己動手,開展大生産運動,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改善軍隊和幹部的生活。朱總司令更親自多次到延安東南五十公裏的南泥灣等地踏察,選定南泥灣這條有二百公裏長、土質優良,但幾十年來無人居住的山𠔌,調來了革命虎將王震帶領的三五九旅,開始大規模地開墾建設。在延安各機關駐地及附近,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到了1942年秋,各機關、學校和部隊的生活逐漸改善,邊區出口的食????、石油和藥材換回了資金,邊區又辦起了更多的工廠,人民的生活也好轉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序第3節:家庭和學校(1)
第4節:家庭和學校(2)第5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1)第6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2)
第7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3)第8節:南下宣傳團的活動第9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1)
第10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2)第11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3)第12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4)
第13節:接受斯諾邀請去陝北蘇區(1)第14節:接受斯諾邀請去陝北蘇區(2)第15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1)
第16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2)第17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3)第18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1)
第19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2)第20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3)第21節:關於西安事變(1)
第22節:關於西安事變(2)第23節:隨紅軍進入延安第24節:延安生活(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