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教育(2)
李鍌 Li Xian
有些學生的德性,自我修為已有相當成就,衹是還不知道如何擴而充之,老師衹要從旁稍加啓導,使學生原有的美德高度發揮,形成完美的人格。這就是“成德”之教。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嚮,不同的材質。對於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老師在教學時,也要各隨不同的性嚮和材質,因材施教,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充分自我實現。這就是“達財”之教。
當然學生有了疑問,請教老師,老師也要針對問題的繁簡難易,給予適當的解說,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就是“答問”之教。
由於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或者某些客觀條件的限製,對於古昔聖哲,或者大師級的學者,不能親炙,無法當面請益,那就衹能掇取他們的善言、懿行來修養自己,這就是所謂的“私淑艾”了。孟子仰慕孔子的學問和人格,可是卻較孔子晚生百年,不及躬聆聖教。但是孟子受教於子思的門人,透過傳世的文獻,自力精研孔子之學並發揚光大,成為弘揚孔子學說的功臣,澤被生民。這就是“私淑艾”的學術傳承。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今天有幸接受春風化雨、成德、達財之教,固當覃思力學,充實自我,以期達己達人。但是對於人類文化史上的聖賢,不能親炙,那也可以效法孟子的“私淑艾”,進而闡揚他們的學問和智慧,成為一個具有大氣魄、大智慧的讀書人。
(二)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①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告子》下·一六)
章旨
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誨”,使其自省自反,也是一種教導人的方法。
註釋
①不屑之教誨輕視其人,而不加以教誨。屑,潔。不屑,謂不以為潔而輕之拒之,表示輕視之意。
析論
我國傳統的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還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學生的德行有了缺失,老師或者加以開導,使之遷善自新;或者施以不屑之教誨,使之深受警惕,知所悔改。今日學校教育中,若有好勇鬥狠、惹事生非的學生,老師苦口婆心,三番兩次的勸說、開導,卻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此時或許也可試一試不屑之教誨,讓這種頑劣的學生去好好想一想,老師為何不理他了?等到學生受到不屑之教誨的刺激,有所悔悟之後,再行教誨,也就比較容易改過遷善了。
不屑之教並非萬靈丹,在知能的教學或專業課程中,這種教法應是較不適宜的。衹有針對某些較為特殊的個案,或是德行方面的教育,這種不屑之教誨才能奏效。今天從事教育工作,面對新時代的年輕人,這種“不屑之教誨”更應謹慎為之。
(三)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①。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②,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③。吾如有萌焉,何哉④?今夫弈之為數⑤,小數⑥也,不專心緻志,則不得也。弈秋⑦,通國⑧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⑨;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⑩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告子》上·九)
章旨
孟子主張為學要專心緻志,纔可有成。
註釋
①無或乎王之不智也不要怪大王不聰明。或,通“惑”,疑怪。朱熹《孟子集註》:“王,疑指齊王。”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曬一天太陽,卻有十天遭到陰寒。暴,音pù,曝曬。
③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見大王的時候本來就很少,我退出之後,那些對大王諂媚迷惑的人就來到大王周圍了。寒之,指對大王諂媚迷惑。
④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如果使他有一點善端萌生出來,又能怎樣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