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   》 第26節:第十章 營魄抱一      張其成 Zhang Jicheng

  第十章 營魄抱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tuán)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語譯】
  魂魄合一,能不離開嗎?
  聚合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那樣嗎?
  洗除雜念靜心內觀,能沒有瑕疵嗎?
  愛護百姓治理國傢,能自然無為嗎?
  天地動靜開合,能保持安靜嗎?
  明白事理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
  生萬物養萬物,生養了萬物但不占有,推動萬物有所作為但不自恃己功,促進萬物成長而不去主宰,這就叫玄德。
  【感悟】
  "天人合一""二元和諧"的整體思維是我國古代先哲普遍采用的思維方式。孔子是這樣,老子也是這樣,其他諸子百傢都是這樣。而西方的文化太分離,它最大的長處就是分析,邏輯思維很清晰,能量化。但它最大的短處也就在太清晰了,太清晰就容易造成分裂、隔離。舉個例子,比如說西方人在酒神節的時候,那些平常雍容端莊的貴夫人,這時候卻判若兩人,狂飲之後,是狂歡作樂,甚至脫光衣服,然後殺鹿,殺了之後喝鹿血。太偏激了,容易走極端,容易人格分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天人分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
  "載營魄抱一"就是天人合一、二元和諧思維方式的體現。"載"是語氣助詞,沒有意義。"營魄"就是魂魄,"抱一"就是合一。在老子看來,"魂魄"是合一的,不能分離。後來道傢將魂歸屬於陽,將魄歸屬於陰,魂魄合一,陰陽和合。
  知識鏈接
  魂為陽,居於天心(兩目之間),為輕清之氣;魄為陰,居於凡心(腹部),為沉濁之氣。魂好生,魄望死。因魄好色好動,故製約並消耗魂,衛禮賢將"魂"譯為animus(阿尼姆斯),將"魄"譯為anima(阿尼瑪)。認為這是構成身體活動的兩種心靈結構。"魂"屬陽,是陽性靈魂;"魄"屬陰,是陰性靈魂。"魂"和"魄" 在某種程度上分別代表腦神經係統和神經叢係統。魂朝氣蓬勃,魄陰森晦暗。榮格對"魂魄"作了精彩的解釋,他說:"魂屬於陽性本原,是男性的一種高級的氣息之靈魂。""魄是無意識中存在着女性的形象或者陰性的稱謂,也可以定義為意象或者原型。"在榮格看來,"魂"是意識和理性的象徵,"魄"是無意識的人格化身,是通嚮無意識的橋梁。《太乙金華宗旨》認為意識來源於"魄",是"魄"的效應。雖然西方的立足點是意識,東方的立足點是無意識,但無論榮格心理學還是丹道養生學都主張意識源於無意識、無意識决定意識。
  --參見張其成著《金丹養生的秘密》,華夏出版社,2005年
  "摶氣緻柔","摶"通"",就是把生命之氣團起來,內收,不讓它發散掉。這樣人體才能變得柔軟、弱小,就像嬰兒一樣。嬰兒是老子崇尚的對象,是柔弱的象徵。柔弱的東西在物體中就是水,在人生中那就是嬰兒。第五十五章老子對嬰兒作了詳盡的描述,十分精闢。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滌除"就是用水洗滌。水是最純淨的,可以洗掉一切污垢,我們要經常用水來清洗我們自己的心靈。就像禪宗北宗神秀大師作的偈子:"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周易》中也說要"洗心",當然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洗心就是老子說的"玄覽","玄覽"又寫作"玄鑒",就是內視、內觀,"玄"是幽深的意思,是黑色的,這裏指人體內心身處,要用"天眼"觀照自己的內心,實際上就是使自我內心純淨,不染上一絲灰塵,進入無思無為、清明虛空的境界。這就是《周易》中所說的"易"的世界--"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衹有每一天都去清洗它、擦拭它,才能沒有瑕疵。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你要治理這個國傢,你要愛護你的老百姓,那一定要無為,"無為"是老子治國的最高理念,我們將會在後面詳細說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本來是指自然之門。"為雌"就是守雌,守住雌性的東西、陰柔的東西。意思就是要守靜,不要把那個"天門"開來開去的,讓"天門"安靜地待在那裏。"天門"在這裏指人的天賦感官,"天門開闔"就是人體感官的開合活動。耳、鼻、口、目的運動要安靜柔弱,不要不停地開合。這就是閉關的功夫。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你要想明白四達,就要無知無慮。"知"通"智"。為什麽越不用智慧反而越有智慧呢?這就是老子的睿智之處,是老子的大智慧啊!看上去老子和孔子完全不同,孔子是講智慧的,講仁義的,後世儒傢就把孔孟思想歸結為五德--仁、義、禮、智、信,可是老子卻說要"絶仁棄義""絶聖棄智",要仁義幹嗎?要智慧幹嗎?全給拋棄了!表面上老子和孔子恰恰相反,其實說的問題是一樣的,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衹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強調的層面不同,一個從正面說,一個從反面說。孔子從正面看,社會的混亂,禮崩樂壞,就是不講仁義禮智的結果;老子是從反面看的,社會的混亂,禮崩樂壞,不是講講仁義禮智就可以解决的,反而是仁義禮智講得太多了,人的清靜的本心就喪失了,所以要回歸到人的本心、本性上去。看來老子說得更徹底啊。大傢想一想,為什麽現在要大講和諧社會?就是因為不和諧了。為什麽要講禮儀?就是因為沒有禮儀了。
  最後幾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又見於第五十一章,所以在第五十一章再講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第2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2)第3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3)
第4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4)第5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5)第6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6)
第7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7)第8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8)第9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9)
第10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0)第11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第12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2)
第13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3)第14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4)第15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
第16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2)第17節:第三章 不尚賢第18節:第四章 道沖不盈
第19節:第五章 天地不仁第20節:第六章 𠔌神不死第21節: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22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1)第23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2)第24節:第九章 功成身退(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