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為政第二(5)      李裏 Li Li

  “六十而耳順”,這個境界就更難了。“耳順”有兩層意思,有人說“耳順”抄錯了,說“耳”字是而已的合音,故耳順即已順的意思,已順什麽?已順天命。這是一種講法。另一種解釋是人最大的煩惱從哪裏來啊,從耳朵進來。他又在嘰嘰咕咕說我什麽了,他們幾個又在講我的壞話,又在背後說我了,又在誣陷我……一聽到逆耳之言,心裏就不舒服了,就冒火了。人的煩惱往往從這裏來的。人活在世上,有多少人說你好,就會有多少人說你不好,孔子更不例外。你越是聖人,你越是比衆生高,衆生就越不理解你,衆生說你壞話的就越多。這個時候,你要處之自然,稱譏毀譽尋常有,你要讓他不說,是不可能的,再好的人都有說他壞話的。孔子這麽偉大,也有好多人譏諷他、陷害他。“耳順”就是你能夠從容平和地面對一切稱譏毀譽,心不為之所動,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這個時候基本上達到了《易經》裏講的“濟既”的境界了,水火濟既,達到圓滿了。
  但是孔子還沒有止步,雖然已經達到寂靜不動的境界了,但是,如果光是寂,就死了,靜則止,止則死,死水一潭,就沒有生機了。所以最後要退回來,未濟之卦,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經過寂靜的境界再出來遊歷於人世間,就像“飛竜在天”一樣,無所挂礙。“從心所欲”就是隨心所欲,做什麽事情都聽憑心性去做,但又不會超越人間的規矩,這就是以出世的心來做入世的事。他已經超脫了人世間一切的是非成敗、稱譏毀譽,已經無所挂礙,這個時候再來做事,再來做人,就是生機盎然,生機流暢,生命暢達。
  孔子的一生,就是一個求道的人、成道的人的生命歷程、心路歷程。他認為治天下、為政的人,就必須嚮這個境界努力。
  下面就講孝了。以詩來教化天下,以禮來治理天下,然後以孝來治理天下。孔子和四個人討論孝的問題,但講得都不一樣,這叫因材施教。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是孝的四個境界,最高境界是“色難”,最基本的是“無違”。這四段話,可以說把各種孝都講清楚了。
  孟懿子是什麽人呢?先說一下上古的制度,最高的是天子,天子治理的地方稱作天下。天子下邊是諸侯,諸侯統治的地方叫國。諸侯下邊是大夫,大夫統治的地方稱為傢。大夫下邊是士,士下邊就是庶人。士就是讀書人,庶就是平民。周朝建國之初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各個諸侯國開始都聽周天子的號令,到了周朝末年,諸侯各自為政,開始爭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到了春秋末年,諸侯的權力全部落到大夫手裏,大夫也不聽諸侯的了,大夫把諸侯也架空了。先是諸侯把周天子架空,然後是大夫把諸侯架空。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夫操縱諸侯的時代。孔子是魯國人,當時魯國有三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傢控製了魯國的朝政。這個孟懿子就是魯國大夫。孔子最反對越禮,諸侯把天子架空,大夫把諸侯給架空,這都是孔子所反對的,認為他們超越了自己的本分。諸侯不安諸侯的本分,想做天子;大夫不安大夫的本分,想控製諸侯,都是越禮。所以當孟懿子來問孝的時候,孔子就說“無違”,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為什麽呢?因為孟懿子的父母親本來衹能夠享受到一定規格的待遇,可是他不以大夫的規格來侍奉他們,而用諸侯的規格,這就是越禮了,越了本分。所以孔子就說“無違”,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這纔是盡孝。超越了你的本分,表面上你是孝,其實你是大不孝。因為他消受不了,你折他的壽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