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第14節      何新 He Xin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①。搏之不得,名曰微②。此三者不可致詰{3},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④。繩繩不可名⑤,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⑥。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⑦。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⑧。
  ①按:夷,古音晻也,暗也,隱也,無象也。希,古讀如“喑”,即啞也,失聲也。
  ②搏,河上公本、景竜本作“摶”。
  《說文》:“搏,索持也。”段玉裁註:“索持,謂摸索而持之。”
  微,無也,無形。又夷、微、希,皆有渺小之義。希,悄也。夷,沫也。微,渺也。
  ③詰(讀結),究也。緻詰,即今語計較、計極、追究。
  ④敦煌本作“皎”。讀本皆作“皦”。當作皎,明亮也,即顯現。
  昧,暗昧。
  “其”字,指道。李約註:“凡物皆上明而下暗,道高而無上故不皎,卑而無下故不昧。”
  上,出也;下,去也。
  ⑤繩繩,諸本均如王本作“繩繩”。帛書《老子》甲乙本作“尋尋”,繩、尋古通。
  ⑥無狀之狀,沒有形態的形態。
  無象之象,沒有實相的物象。
  惚恍,傅本、範本作“芴芒”,河上公本、景竜本作“惚恍”。古可通用,音相通。
  ⑦“古”,帛書《老子》甲乙本作“今”。
  禦,駕馭。
  有,劉師培說:“按‘有’疑‘域’字之假字也。‘有’通作‘或’,‘或’即古‘域’字。
  “《詩經·商頌·烈祖》:‘奮有九有。’毛傳:‘九有,九州也。’又:‘正域彼四方。’毛傳:‘域,有也。’《國語·楚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韋註:‘有,域也。’此文‘有’字與‘九有’之‘有’同。‘有’即‘域’,‘域’即25章‘域中有四大’之‘域’也。‘禦今之有’,猶言禦今之天下國傢也。《禮記·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此文‘今之有’,與‘今之世’義同。”
  ⑧能,河上公本、景竜本、帛書《老子》甲乙本作“以”。裴學海說:“以,猶能也。”
  道紀:道之綱紀、綱領。
  範應元說:“能知自古生物之始,此乃常道之綱紀,執古之道以禦今,如網有綱紀而不紊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新版序序(1)序(2)序(3)序(4)序(5)序(6)序(7)序(8)序(9)序(10)序(11)
第1節第2節第3節第4節第5節第6節第7節第8節第9節第10節第11節第12節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