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5.造盐者:盐丁(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频年多雨盐难煮,寒食草中饥食土。
海波忽促余生去,几千万人归九原。
极目黯然烟火绝。啾啾妖鸟叫黄昏。
在宋代人的诗文中,也能见到类似海难的描述。如黄庶有诗写到皇佑五年三月发生在山东寿光一带盐场的大海潮,盐民数百家受灾,死者几半:
盐民没利家海隅,奔走末业田园芜。
天意似遣阳侯驱,卷水沃杀煎海炉。
怒涛百尺不及逋,老幼十五其为鱼。
盘剥欺压下的挣扎
盐民的劳苦,已是有苦难言。更苦的是,他们还处在官府的重压之下,处在盐商的盘剥之下,他们真的是没有什么活路了。
宋代名臣王安石作《收盐》一诗,这样控诉了官府对盐民的扰害: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生活在海礁上的岛民,不能种植庄稼,只有守着海滩煎盐,不煎盐就只有死路一条。可是官府派兵船来收盐,收走一船又一船。好不容易卖给盐商一船盐,结果又被海盗劫杀一空。诗文控诉了官府的禁制私盐,描写出了一幕民不聊生的人生悲剧。
元代画家王冕有一首长诗《伤亭户》,对盐民悲惨的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如泣如诉,读来非常感人:
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
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
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
盐民在生命没有保障的环境下生产,既要忍受盐官的压榨和垣商的剥削,还要受灶长、亭主的欺凌。官府不断提高盐税收入,致使盐民生活更加窘迫。清末民初浙江定海流行的一首《盐民谣》,以更浅显的语言描述了盐民的困苦生活:
凌晨出门鸡未啼,头顶烈日晒脱皮。
十里海滩挑海水,夜晚回家星出齐。
刮泥淋卤堆成山,百担咸泥晒担盐。
官家收盐杀盐价,担盐换米粥一餐。
辛勤忙碌了一天,晒出了一担盐来,这担盐却只能换来够吃一顿的粥米。官府将收盐的盐价压得低低的,盐民的辛苦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回报了。
抗争
盐民们在强暴和压迫面前,并不忍辱含愤,束手待毙。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团结起来,与官府豪强展开斗争。元代末年盐城白驹场盐民张士诚,就是一个领导盐民进行斗争的杰出代表。
张士诚(1321-1367),小字九四。元代泰州白驹场人,以操舟贩盐为业。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与胞弟士德、士信及李伯升、吕珍等十八人,率盐丁、盐贩举起反元义旗,先克泰州、高邮。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不久便横扫长江三角洲,并在苏州建立政权。
尽管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击败,结束了长达14年的反元历程,但吴王张士诚的英名一直留在贫苦百姓的心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苏北百姓家里仍悄悄地烧着“九四香”,在张士诚生日这天烧香祭拜这位盐民的杰出领袖。
在江苏盐城草堰的北极殿遗址,曾是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聚义之处。北极殿早在宋初就成殿宇格局,张士诚在北极殿设起义大本营,草堰人习称北极殿为“吴王殿”或京殿。
北极殿雄姿傲然,跨朝越代,后来毁于战火。北极殿遗址至今尚存石鼓、石磉、石门槛、旗管石座和部分墙基,它们记录着古代盐民痛楚辛酸的日子,也承载着盐民不屈不挠的性格。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