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2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6)
李悅 Li Yue
這樣的一本書得到《北京晚報》的大力宣傳和贊揚,使得於丹一時間成了文化功臣。排隊買於丹著作的讀者大約由兩部分人構成,一部分人聽了於丹教授在央視《百傢講壇》的演講,贊同她的觀點;另一部分人並沒有聽過她的演講,衹是跟風購書。這兩部分人中間不乏儒學愛好者,他們在國學熱到來的時候,想從於丹的書中得到些國學知識。這些被於丹教授當成聖賢看的大衆讀者,並不具備聖賢的批判能力,很容易上當中毒。不是已經有許多讀者中了劉心武和易中天的毒了嗎?我擔心今後大衆讀者還要中許多文化名人的毒,細想起來真令人不寒而慄呀!
中國地方大,什麽風也颳。各種各樣的文化風此起彼伏。可憐的大衆讀者,忽而跟此風,忽而又跟彼風……
我們因胡亂盲目跟文化風,吃的虧還算少嗎?然而我們很少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我以為今天排隊買於丹大作的大衆讀者中的大多數,若是趕上三十年前的“批林批孔”運動,一定也會排隊買幾本批孔的書來讀。
在不同的時代裏買不同的書,但沒有質的區別。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左翼是很可能變為右翼的,況且多數人原本就沒有什麽左右定位。
大衆讀者並不是因為想研究《紅樓夢》而去讀劉心武的紅學,也並不是想研究《三國演義》而讀易中天的《品三國》,當然這次爭讀《於丹〈論語〉心得》也並不是想成為儒學專傢。
劉心武不過是個索隱派,硬是要為虛構的小說《紅樓夢》找到真實的原型;易中天以史書當武器,去批判虛構的小說《三國演義》,犯的是方法論的錯誤;這次的《於丹〈論語〉心得》麯解和閹割了《論語》,宣揚了錯誤的思想。
以上三位文化名人都因錯而名聲大振。這是一種充滿矛盾的文化現象。對此現象,有的人說是強勢媒體起了巨大作用。
莫非強勢媒體真能把錯誤的文化內容炒火嗎?
我看媒體的炒作包裝衹是一種外在形式,確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起關鍵性作用的應該是文化心理。是大衆讀者的文化心理的興奮中樞被一下子擊中了。
我幾年前讀美國學者理查德·凱勒·西蒙所著的《垃圾文化》一書,不明白他為何說:“所謂的‘垃圾文化’,無一不是古典文化在當代新現實中的翻版。”
讀了劉心武、易中天和於丹的大作之後,我才理解了理查德·凱勒·西蒙教授的意思。原來劉心武、易中天與於丹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將古典文化在新現實當中翻了一下版,雖然是麯解的翻版,畢竟也是翻版,這樣就擊中了大衆讀者文化心理的興奮中樞。正是:
怒看名傢又翻版,
忍惜大衆中毒深。
正愁批評無寫處,
轉眼又出新名人。
以上四句是戲作打油,這麽長的文章委實寫得有些纍了,自娛自樂而已。
還是接着談翻版吧!
劉心武、易中天與於丹等人無論走上《百傢講壇》,還是出書,都是為了媚俗,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媚俗的時代,媚了俗就有聽衆,就有讀者,就能名利雙收。
欲媚俗,就得將古代精典文化作品翻成現代版,翻版的方法就是拆散過去文化的全部結構,以期從中找到合適的材料。劉心武是拆散了《紅樓夢》全部結構,從中找到了秦可卿這麽個由頭,然後經營他的“大衆紅學”;易中天從《三國演義》中找到曹操等歷史人物作為他“品三國”的由頭;於丹則從《論語》上找到“回歸內心”的由頭。然後易中天與於丹再去給“大衆讀者”製造出“大衆文化”。
這種製造大衆文化的方式原本是以媚俗為目的的,怎麽能不錯誤百出呢?
最不能容忍的錯誤是人文精神的喪失,在古典文化翻版成大衆文化的過程中,喪失了人文精神,不是易中天與於丹二教授喪失了人文精神,他們恐怕原本就沒有什麽人文精神。我指的是由於翻版,使古典文化喪失了人文精神。
易中天教授在《品人錄》一書中,將武則天、曹操等人歸結為“最優秀最傑出”的英雄豪傑,並且還為這兩位滅絶人性的暴君辯護。易中天教授寫道:“如果曹操為人忠厚老實,武則天也心慈手軟,他們確實不會留下駡名,但他們的前途卻渺茫,他們的事業不會成功。他們自己的身傢性命也未必會有什麽保障,曹操也許會在那亂世死於非命,武則天則衹能在感業寺裏了此一生。這難道就不是悲劇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