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喪傢狗 Funeral home dog   》 孔子的一生(2)      李零 Li Ling

  “六十而耳順”,什麽叫“耳順”?比較費解。我把我的猜測說一下。第一,我們要註意,古人所謂聰明,聰是聽力好,明是視力好。儘管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耳朵比眼睛受時空限製小,古人認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比如聖人,聖人都是絶頂聰明、天生聰明。聖,古文字,與聽字和聲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於傾聽民間疾苦,善於接受賢達勸諫。第二,我們看孔子年表,60歲前後,他在幹什麽?原來,55歲到68歲,他正在周遊列國,到外國找工作。孔子一路顛簸,很不順心,但他很虛心,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什麽挖苦話,他都聽得進去,就連鄭人說他“纍纍若喪傢之狗”,他也點頭稱是(《史記?孔子世傢》)。我想,60來歲的人,閱世既久,毀譽置之度外,愛怎麽着怎麽着,這可能就是“耳順”吧?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難拿。小孩倒是從心所欲,但大了,就不許撒潑打滾。孫悟空大鬧天宮,也是從心所欲,但大鬧,還有什麽規矩?受戒出傢後,規矩倒是有了,不聽話,還有緊箍咒,但這麽一來,還有什麽從心所欲?兩全其美,太難。人活着,就有規矩管着;死了,纔徹底自由。孔子活了73歲,和今天中國的平均壽命比,好像算不了什麽(現在的平均壽命是72歲),但按過去的標準,已經活過梭兒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一個抽象標準,人之將死,離自由最近,或許近之。豁達的人,活明白的人,不衹耳順,心也順了,物我兩忘,沒什麽捨不得放不下的,這叫“從心所欲”。“從”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如本字,指隨心所欲,想怎麽樣就怎麽樣;還有一種是讀為縱,什麽都放得開,放膽放言,想幹啥幹啥,意思差不多。“不逾矩”,是無法中有法,怎麽幹怎麽對頭,處處合乎規矩,雖有規矩,不礙自由。人,衹有活到頭,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這一輩子,從“志於學”到“而立”到“不惑”,主要是學習;從“知天命”到“耳順”,主要是求仕。然而結果怎麽樣?晚境孤獨而凄涼。孔子以68歲高齡回到魯國,幾乎每年都有傷心事:69歲,兒子死了;71歲,絶筆《春秋》,顔回病逝;72歲,仲由死於衛。然而,最奇怪的是,過了70歲,即將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卻說他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死亡是最大的解放。
  大傢讀這一段,不妨對比一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王國維講“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尋找目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窮追不捨;“衆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是如願以償。
  孔子是賫志而歿,並非如願以償。王國維更慘,跳了湖。
  前些年,中華書局出版過一套《人生藉鑒譯叢》,就是按孔子的話編譯,外國的名人在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上有什麽感受,大傢可以看一下。(孔子的一生)
  註:〔1〕古人,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衹活到50歲左右,王國維的絶命辭,也說“五十之年
  ,衹欠一死”,他們的感覺是,50歲,差不多就活到頭了,該考慮收攤了,所以活得特緊
  湊,50歲,成就就很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李零簡介及自序(1)自序(2)自序(3)自序(4)
自序(5)為什麽我要讀《論語》(1)為什麽我要讀《論語》(2)孔子獲罪的原因(1)
孔子獲罪的原因(2)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1)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2)孔子喜歡木訥之人
在守信守時上中國不如西方孔子講節約是心疼有錢有勢人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孔子怎樣做調查研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禮之用,和為貴(1)禮之用,和為貴(2)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嗎?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1)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2)怎麽消滅無恥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