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清華狀元傢長大講堂:狀元製造法則   》 第26節:Part2(13)      佚名 Yi Ming

  學習需要欲望———
  和睦的環境,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傢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德萊塞
  現在幾乎每一個孩子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都希望取得好的學習成績,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學。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面對學習中遇到的難以剋服的睏難和無法逾越的障礙時,最終選擇了放棄。那麽對於這些孩子,衹有重新喚起他們的學習欲望,才能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能否喚起他們的學習欲望,是傢長和老師面臨的一個最大的難題。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從小就生活在氣氛緊張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問題;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較健康,而且智商也較高。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4000名獨生子女調查發現:家庭氣氛和睦、常有笑聲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孩子的高。研究人員認為,提高孩子智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氣氛活躍,會使孩子性格開朗。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能使知識面拓寬,從而促進腦細胞的發育。
  在夫妻恩愛、和睦溫馨的家庭裏,孩子過着無憂無慮、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父母經常帶孩子散步、逛公園、參加體育鍛煉、做遊戲等,孩子可以全方位接受教育,從而使孩子熱愛學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求知欲。反之,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氣氛緊張,父母不僅無心照顧孩子,甚至還會將孩子當作“出氣筒”。這種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壓抑,健康和智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家庭環境是否和睦對孩子健康成長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是無聲的教育。比如一個尊老愛幼,團结和睦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體驗到一種濃濃的親情,一份拳拳的愛心,感受到溫暖和幸福。傢長的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勤勞,感受到奮鬥的樂趣……
  高考狀元周琳在談到自己的家庭環境時,說道:我的家庭環境用四個字就能概括,這四個字是:和睦、和諧。無論我在外面有多少不開心的事情,衹要一回到傢,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上中學以來,我的成績一直居年級前幾名,同學的父母一見到我,就問我學習的真經。其實,我哪有什麽真經,無非就是父母給我提供了和睦的家庭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有一種天天想學習的欲望。
  上中學後我一直住校,記得上初三時,我的一些同學搬到外邊租房子,說是一個人在外面住清靜,我沒有這樣做,爸爸說過,人衹有在集體生活中,才能體會到大家庭的和諧氣氛。周末回傢,爸媽盡量呆在傢中,爸爸看書上網,媽媽看電視做傢務,我在房中做自己的事情。到了中午,倆人一起到外面買菜回傢做飯,看他們配合得那麽默契,那恩愛的樣子,讓我不時地感到莫名的快樂,這種快樂讓我有一種想學習的欲望,而此時學什麽都記得很快。上高中後,作息時間仍是初中訂的:早上6:30起床,晚上10:30休息。平時下課就到操場打球。我這樣玩,父母一點不擔心我的成績,別人問起時,我媽還為我辯護說:“琳兒已經夠自覺了,每天起那麽早,學得那麽用功,應該多活動活動。”
  我爸更逗,對那些擔心我成績會下降的親戚朋友說:“現在孩子壓力大,越是學習好越是壓力大,我們當父母的要做的是給她減壓,而不是加壓。要善待她,衹有這樣,她才能感受到傢的溫暖和親人愛的溫情。”
  父母的愛和信任,以及他們給我提供的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讓我每天都有一種想學習的衝動。
  家庭和睦的環境,激發了周琳的學習欲望,這也是她獲得好成績的根源。有人曾對中學和高中的孩子作過抽樣專題調查:在什麽樣的傢裏有學習的欲望?他們的回答是:歡樂,友愛,和睦的傢。他們說最喜歡爸爸、媽媽親親熱熱,和和氣氣,全家老小和睦相處,傢裏充滿溫馨、充滿歌聲、充滿生機、充滿歡樂。衹有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無論是學習還是玩耍,都使他們感到快樂。上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和好惡,他們的意見非常值得傢長們重視和深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Part1(1)第3節:Part1(2)第4節:Part1(3)
第5節:Part1(4)第6節:Part1(5)第7節:Part1(6)第8節:Part1(7)
第9節:Part1(8)第10節:Part1(9)第11節:Part1(10)第12節:Part1(11)
第13節:Part1(12)第14節:Part2(1)第15節:Part2(2)第16節:Part2(3)
第17節:Part2(4)第18節:Part2(5)第19節:Part2(6)第20節:Part2(7)
第21節:Part2(8)第22節:Part2(9)第23節:Part2(10)第24節:Part2(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