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 》
第26节:第四章 苦水词人(2)
顾之京 Gu Zhijing
1925年11月父亲在青岛作词之手稿
父亲自少年时就萌生了作小说家的愿望,当作家,父亲看重自己作品的发表。1922年秋间,父亲在济南执教时,突然高烧不退甚至昏迷,稍清醒时,他"忽思及身后事",第一件就是"先求父亲将拙著杂稿邮冯、二卢、孙四先生校检付印"引文见1922.11.4致冯季韶信。冯即冯至,二卢即卢伯屏、卢季韶,孙乃孙芸生。,可见父亲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重。待到1927年初,父亲的词作无论数量还是艺术水平都已相当可观,于是印制词集的事自然提到了日程。4月20日他趁天津女师放春假,到北京晤对好友,当晚,他"同君培(冯至)逛了半夜什刹海,直候到下弦月上",第二天又去游北海事见1927.4.21致卢伯屏信。;6月末学校放暑假,父亲为了读书与创作来到北京借住于朋友李问生的住处,他又数次与冯至晤谈。从1990年冯至伯伯所写的《怀念羡季》一文可知,这对挚友所谈的话中,印行词集《无病词》是其中重要内容。所以7月13日父亲在致卢伯屏的信里报告:"词已决意付印。"并说已得到女师齐校长经济上的一些支持。--齐校长,齐国棵,曾留学美国,是父亲在中学读书时的英文老师,他很器重我的父亲,所以留学归国任天津女师校长,力邀我父亲去他那里教国文和英语《无病词》封面--词集的事进行得很快,到7月16日,"词稿已交北大出版部,印五百部……印费需八九十元。纸太好,格式太讲究之故也"。父亲要回天津去向女师预支以后的工薪。见7.16致卢伯屏信。四天以后父亲同冯至一同去北大出版部"看样子,大致尚不错"。"希望早日印出来,大家分送分送"。这一段时间父亲工作十分紧张,一方面读书、创作,一方面又须时时顾及词集印刷的事,"每天总要工作三四个钟头……必须夜间十二点钟以后方能沉下心去干"这里所说的"工作"乃指读书、创作而言。,但是心情很好,精力充足,"昨日君培一见我,便说:'你的精神真好喂!'聆言之下,甚觉'喜人'"。见7.20致卢伯屏信。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1990年冯至老伯所撰写的《怀念羡季》一文,对父亲印行第一部词集的情况有更详细的记述:
1927年初夏,我们商量印行词集。羡季在天津编出上、中、下三卷,命名"无病"。他把词稿寄给我,我交给北京大学红楼地下室的印刷所排印。我尽我当时的审美水平,设计装帧,宣纸线装,书页上下两端留有较多的空白。羡季从词集里摘取两句能概括全书内容的作为题辞,朱印在扉页上,这做法在过去的诗集词集是不曾有过的。他后来印行的诗集词集都采用这种装帧形式……书成后,他叫我给词集《无病词》扉页题签。羡季长于书法,朋友们公认他的字苍劲有力,挺拔出众,我只在学童时临摹过欧体,此后毫无长进,而他自己不写,却教我写,我也毫不推辞,提笔写了"无病词"三个字。这中间没有别的话可说,只是由于彼此间珍贵的友情。
这段记述为我们留下了八十年前,一对挚友、一对青年诗人携手文坛的一段佳话。若不是冯至老伯在纪念父亲逝世30周年之际打开了这段尘封的记忆,这段往事早已如云如烟,飘然远逝,我们后辈人将永远不会知晓,现代文坛也就少了这一段如诗如歌的逸事。
《无病词》印行之际,恰逢父亲而立之年,且又是第一次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成书之后,自然首先要呈奉于恩师尹默先生座前。当时父亲在天津任教,即由冯至将词集送呈尹默师。尹默先生在读到弟子的词集后,立即回信:
日前由君培兄处得大著《无病词》一册,顷又奉手示,忻忭无似……君词手笔,差多自然清丽处,读之令人辄生清谷足音之感,此秘时流哪得知?还与君秘之耳。何时晤对,深所企幸。
默老写于是年8月23日的这封信,掩饰不住对弟子的作品的欣赏与赞誉,更流露出无尽的欣喜;俟后,即有本书"讲坛生涯"一章中,尹默先生在燕京大学课堂上,称赞《无病词》为"佳作"之事;又俟后,即有"尹默师托人问我有意续印词集否"1928.5.10致卢伯屏信。之事。恩师的关切就是最大的鼓励,对父亲印行第二种词集《味辛词》是有力的促动。1928年6月中,他已决定"三五日内,即当赴京一行","到京后,第一先将词集付印"见6月17日致卢伯屏信。。至8月份《味辛词》已印成面世。之后3个月--1928年11月26日,父亲在《大公报》的"文学副刊"上,看到一篇盛赞《味辛词》的文章,署名"镜",父亲"不知究系伊谁","词未出售,不知'镜'于何处觅得"。但父亲推断"决非吾辈之友人,则可断断言。因朋辈中皆知'味辛'之前,先有'无病'。而今之批评,只论及'味辛'乃无只字及'无病',故知其为生人也"。随后父亲致函大公报馆,方知著文者为北平北海图书馆即今之北京图书馆的赵万里先生,父亲遂又以《无病词》相赠,"聊作桃李之投报"。见1928.11.26及12.6致卢伯屏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
|
|
第1节:第一章 求学之路(1) | 第2节:第一章 求学之路(2) | 第3节:第一章 求学之路(3) | 第4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 | 第5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2) | 第6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3) | 第7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4) | 第8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5) | 第9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6) | 第10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7) | 第11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8) | 第12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9) | 第13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0) | 第14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1) | 第15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2) | 第16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3) | 第17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4) | 第18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5) | 第19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1) | 第20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2) | 第21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3) | 第22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4) | 第23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5) | 第24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