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三编 军事防御(1)      董耀会 Dong Yaohui

  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是什么?
  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长城沿线地段,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长城,从它的雏形烽台出现之时,就具备瞭望、传递信息、召集部队,反攻作战的作用。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成为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严肃的烽火制度当作儿戏,仅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诸侯率领兵将,连夜赶来,结果并无敌情,如此这般,导致西周很快灭亡。长城成功防范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两诸侯国都很强大,但齐国有号令诸侯,代天子讨伐其他诸侯国的特权,当齐国率领其它几个诸侯国来讨伐楚国的时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国城防(长城)高大坚固,竟未敢作战。这是有史记载的长城在历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范例。从历代长城的设置及布局看,长城是由沟壕、烽燧、城堡、关隘等组合而成。长城所经地段多崇山峻岭,依山筑城,断谷起嶂,择险置戍,总是在双方军事力量的缓冲地带而建造。修筑长城,在军事方面,可变被动为主动,亦可转守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临下,来攻者则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杀伤敌人。自古以来,战争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长城也具备此种功能。就缓冲地带而言,从攻者角度看,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则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战。如若交战,长城则成为勇士们厮杀的沙场。不论秦汉时的匈奴帝国,还是明时北方可汗俺答,面对长城,总是一筹莫展,长城在客观上则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自我完善、学习耕作、和平共处、互开贸市等文明举措,以促进民族和解及社会发展。
  长城作为军事设施的作用,是在战争中体现的。元狩年间,汉武帝出师西域,大获全胜。长城的向西延伸,在军事上保证了出师西域的胜利,亦说明长城是避免和减少战乱最有效的工具。古人修长城,正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能力。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修筑长城,就是加强军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就得修筑长城。古人正是想以长城之筑解决军事问题,以长城之筑得到政治上的久安,也正是因为有了军事的需要才有了长城之筑。
  长城的军事防御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
  以长城为主体的整套防御工程和组织制度,被称之为长城军事防御系统,只有综合运用它们才能使长城发挥坚固防御的作用。这个系统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屯兵系统,即军队屯驻的长城城墙及城堡,是长城主要的防御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级,驻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以明朝为例,大则有镇城、路城、卫城,小则有所城、堡城、关城。二是烽传系统,指边防戍兵用以报警而建筑的烽火燧台,用以燃烟火传递军事信息的系统。三是驿传交通系统,包括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输安全等的驿路城,递运所、驿站;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四是军需屯田系统,指为了保障军事防御人员的衣食、兵备来源而配备的屯田之地、冶炼、制盐及贸易市场等;它们或者与驻军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单独建置。
  古代长城沿线是怎样通讯报警的?
  古代长城沿线构成通讯报警这一系统的设施,是依地形山势和一定距离,建筑在长城沿线及其延伸地区的一系列墩台。古代长城上的通讯,是通过在这些墩台点燃烽烟、烽火或举起醒目标志来达到最快传递信息的目的。这些墩台在汉代称作“烽燧”。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于笼筐中,系在长杆上,夜间点燃举起,以火光传递军情、敌情;燧即指燃放烽烟的墩台,也是一种用于白昼传递信息的手段,通常在墩台上厚积柴薪,日间有敌情就点燃它们,以浓烟示警。另一种传递手段,就是白昼时在烽燧上高举醒目的标识来传递消息,此种标识称为“表”。由于火光于夜间传播较远,故烽台往往较高且相距较远,而燧则相对低矮。据汉简所记,烽台高5丈余,烽杆长3丈,烽台相距平均40—50里;燧则高置较多较密,大约相距10里左右。明代以后则称这些墩台为烽火台,或称烽堠、墩堠、狼烟台,烟墩,大多以砖石砌成,点烽时加硫磺、硝石助燃,燃燧则往往施以牲畜干粪,据说这样燃放出来的烟既高且直,易于辩识。
  古代长城沿线驿路交通如何管理?
  长城区域内的驿路交通、邮书传递的设施和制度由来已久。汉代长城上的邮递之制,寓于亭燧中,公私邮书,由沿驿路线上的亭燧吏卒递相传送,邮书每抵一燧,由值班燧卒负责收发,若属致本燧的邮书,则上交燧长;若属他燧的邮书,则由燧卒依次送达。均由经手燧卒署名及登记收受之时日。遇有紧急军情,则用檄来快速传递。从烽燧出土的汉简,可见到檄是一种形制特殊木简,呈多面杆状,上方有槽口,下端尖细,视军情的紧急程度,还要在檄上插羽毛以示特急,即史书上常见的“羽檄”。明代长城上的驿传则更加完备。明长城区域内每条驿路上,都设有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送安全的驿路城、递运所和驿站(站铺)。驿城主事都叫驿丞。驿路上的城、所、站均根据驻扎兵员的多少修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城防附近建有站台,以保障驿路城、站间的联系。据专家对辽东镇长城的考察表明,大约每15公里设一驿路,驿站下有铺、亭、台等设置,有的还有递运所。驿城规模与屯兵的堡城相似,城为四方形,有与驿路相平行的两个门,驿站无一不建在驿路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