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评说苏东坡 》
第26节:四、潇洒东坡(2)
康震 Kang Zhen
苏轼带领家人在东坡开垦荒地,播种大麦,第二年,就收获了二千多斤。我们知道,现在大麦的主要用途一是作饲料,二是酿啤酒,但在当时这却成为苏轼一家人的口粮。大麦饭有个特点,口感滑滑的、粘粘的,挺筋道,有嚼头儿,吃起来啧啧有声。几个儿子边吃边说:"父亲,这个大麦饭吃起来像是在咬跳蚤啊!"不过大麦饭吃多了不好消化,而且酸不溜丢的。苏轼于是改革大麦饭,将黄色的大麦与红豆掺在一起,口味独特,苏夫人笑着说:"这是真正的二红饭!"(事载苏轼《二红饭》)庄稼要是歉收,饭就不够吃,怎么办?勒紧裤腰带!有人会说,这算什么潇洒,一个文人混成这样,太丢脸了!但苏轼并不这么看,他专门写了一篇《节饮食说》,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全文如下: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意思是:东坡居士从今往后,早晚吃饭不过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即便摆下丰盛的酒宴,也只是三杯酒、三块肉,只可减少不可增加。如果有人请客,我就事先向他通报自己吃饭的原则。如果主人不听从非要超过这个界限,就干脆不去赴宴。为什么这样做?苏轼回答: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饿肚子当然很难过,也很没面子,但是苏轼并不觉得,反而堂堂正正地讲了三条大道理,这不是面对困难、超越困难的潇洒是什么?当然,辟谷节食本来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手段,但毕竟辟谷是积极主动的节食,而挨饿是被动的节食,能够将这二者故意混淆并赋予崇高目的的,大概只有苏东坡了!
苦中作乐 亦是潇洒
当然,真正的潇洒并不仅仅是写写文章、动动嘴皮子,关键还在于亲身实践,在实践中表现出潇洒的风采、潇洒的内涵。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有颂文为证,颂文曰: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翻译成白话小儿歌就是:洗净大锅少放水,文火慢炖莫张嘴。火候到了揭锅盖,肉味真香好可爱!黄州猪肉真便宜,价钱好比黄泥土。有钱人家不肯吃,穷人家里不会煮。早上起来吃两碗,饱我肚子你别管!
第二道菜叫做东坡羹,也有颂文为证,颂文曰: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东坡羹颂》)
翻译成白话菜谱是:第一步,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卜、野荠菜反复揉洗干净,意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儿;第二步,在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第三步,将切碎的白菜、萝卜、荠菜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菜羹,用油碗覆盖但不触碰菜羹,否则会有生油味;第四步,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煮东坡羹的诀窍在于:菜羹煮沸时必然上溢,但因锅四壁涂有生油,又有油碗覆盖,因此不会溢上蒸屉。但是蒸气上达蒸屉,米饭也就煮熟了。这样一来,锅中的菜羹以及蒸屉中的米饭都一次加工而成,方便实惠,价廉饭美,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快餐"盖浇饭",做到菜饭合一,简便易食,苏轼曾将它介绍给一些道士、和尚朋友,很受欢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第1节:康震评说苏东坡序 | 第2节:一、少年成名(1) | 第3节:一、少年成名(2) | 第4节:一、少年成名(3) | 第5节:一、少年成名(4) | 第6节:一、少年成名(5) | 第7节:一、少年成名(6) | 第8节:二、步入仕途(1) | 第9节:二、步入仕途(2) | 第10节:二、步入仕途(3) | 第11节:二、步入仕途(4) | 第12节:二、步入仕途(5) | 第13节:二、步入仕途(6) | 第14节:二、步入仕途(7) | 第15节:二、步入仕途(8) | 第16节:二、步入仕途(9) | 第17节:二、步入仕途(10) | 第18节:三、大难临头(1) | 第19节:三、大难临头(2) | 第20节:三、大难临头(3) | 第21节:三、大难临头(4) | 第22节:三、大难临头(5) | 第23节:三、大难临头(6) | 第24节:三、大难临头(7)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