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26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8)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在影片一場令人難忘的關鍵戲中,法國維洛尼卡也側起了她的腦袋:她在閣樓裏午睡,被透過窗戶射進屋子的金色光芒弄醒。她起身尋找光綫的源頭。她註意到對面大樓裏玩鏡子的小男孩,和她一樣,我們於是也以為是小男孩在用鏡子反光玩。但在,就在她關上窗戶,回身之後,金色的光綫繼續出現在她房裏,光芒與配樂聲一樣美麗,並且讓人無法解釋。影片的配樂一開始來自劇情範圍之內,我們可以從故事中、人物身上找到它的源頭:伴隨片頭字幕出現的歌聲是大雨滂沱中的波蘭維洛尼卡唱出來的。但隨後的音樂聲變得越來越玄,它貫穿全片,如同一條魔術般的聲音綫索,將兩個女孩聯繫在一起,召喚着某種無法看見的神秘力量來産生作用。上述這場戲結束的方式也來得恰如其分:神秘的光芒將維洛尼卡引嚮了她音樂夾上的繩子。
在班上,法國維洛尼卡告訴學生們,那段音樂是二百年前的荷蘭作麯傢範登布登邁耶爾(他的名字出現在黑板上)寫的,和《十誡,九》一樣,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觀衆們開了個玩笑。孩子們努力地在各自的樂器上演奏這段音樂,這也正是波蘭維洛尼卡臨死前唱的那段。亞歷山大在窗外聽着,這解釋了他為何會在打給法國維洛尼卡的電話裏播放波蘭維洛尼卡這段天鵝絶唱的錄音:因為他知道這是這位法國教師所熟悉的。
與這段麯子相配的歌詞是但丁的古意大利語詩歌,這是普賴斯納自己的主意。《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原名《唱詩班女孩》)剛開始時的核心旋律是用長笛演奏的,然後在片頭字幕出現時引入了合唱聲。波蘭維洛尼卡陪朋友參加音樂排練時,配樂進一步與劇情融為一體:她自告奮勇地亮出曼妙歌喉,與舞臺上的男歌手一同演唱。舞臺上的女指揮將她介紹給負責這次歌唱比賽的樂隊指揮(亞歷山大·巴蒂尼飾演),他們發現了自己的明星,範登布登邁耶爾或者說普賴斯納的音樂與她的歌喉配合得如此相得益彰。有必要註意一下音樂會那場戲中的交響樂團:舞臺上有兩位女聲獨唱演員,維洛尼卡的聲音和諧地交織在這種對應的歌聲中。在交響樂的襯托下,她們的歌聲在管弦樂的烘托下優美動人——或許也是在暗示有一個靈魂正在悄悄離去。
彼埃西維奇曾在1997年的巴黎研討會上談過本片的配樂:“我們想拍一部關於鄉愁的電影,關於它的神秘——對愛,對藝術,對親密的渴望。”普賴斯納為本片所做的音樂也給《藍》做了鋪墊:他寫的麯子不僅被波蘭維洛尼卡演唱,也在她死後成為她的象徵。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下部作品中,音樂再次提醒我們註意女主角的替身——或者說女主角的新生——即她過去的那個自我的替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 | 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 | 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 | 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 | 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 | 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 | 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 | 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 | 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 | 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 | 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 | 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 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 | 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 | 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 | 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 | 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