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1日軍鐵蹄踏進中國疆土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平壤攻陷的消息傳到日本,一些軍國主義團體非常活躍,高呼:“進攻!進攻!”日本政府也認為這是發揚國威的大好時機。外務卿陸奧宗光寫信給在廣島督戰的伊藤博文說:“外國干涉之端已開,我軍行動尤須特別迅速。在外國干涉尚未達到棘手以前,不論占領何地,皆為必要。閣下當必洞空察機微,立即進攻!”
1894年10月23日,陸奧宗光照會英國公使巴健特,正式拒絶英國的調停:“在日本軍隊
處處獲得勝利的今日,帝國政府認為,在戰爭的現階段,事態的發展尚未達到足以保證在談判上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目前根據何種條約來結束戰爭,帝國政府將保留自己的觀點。”次日,日本便發動了進攻中國本土的戰爭,妄圖攻占北京,迫使中國簽訂“城下之盟”,以取得更多的利益。
前述日軍攻打平壤的時候,第一軍司令山縣有朋大將在聯合艦隊護送下於仁川登陸,來到京城。為實地指揮戰爭,山縣馬不停蹄繼續北上。在途中聞得平壤攻剋,心情更為興奮,日夜兼程前赴平壤。10月2日,由桂太郎率領的第一軍第三師團也進入平壤。至此,第一軍全部在平壤會師,總兵力為3萬人。為追擊清軍,日軍沒有休息。10月4日,大迫尚敏率領的第五旅團從平壤開拔。5日,山縣率領第一軍司令部,與野津道貫中將、桂太郎中將及參謀長小川又次少將一起從平壤開拔,前赴義州(在平壤以北約200公裏的地方)。22日抵達義州,加上先到的立見尚文的第十旅團先鋒隊,第一軍全部在義州集結完畢。
義州為朝鮮北部重鎮,以石為城墻,西北臨鴨緑江,與中國盛京省(今遼寧)的九連城隔江相望。山縣有朋到達義州的當天,就登城東北角小山上的“統軍亭”,拿起望遠鏡一望,對岸的中國山川形勢一目瞭然。清軍陣地旌旗招展,營寨堡壘點綴其間,歷歷可數。他想起300年前豐臣秀吉“飲馬鴨緑江”的未竟之志將由自己來實現,好不愉快。山縣有朋俯瞰統軍亭的下面,鴨緑江如一條白帶,橫於眼前,詩興大發,揮毫寫道:“對峙兩軍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再說由葉志超率領的清軍,從平壤狂奔200公裏,於9月21日渡鴨緑江入國境。後來葉志超被革職,諸軍由宋慶統領。當時駐鴨緑江北岸的清軍有:黑竜江將軍依剋唐阿所部的鎮邊軍十二營,統領宋慶所部的毅軍九營,聶士成所部的蘆榆防軍四營,呂本元、孫顯寅所部的盛軍十八營(衛汝貴舊部),劉盛休所部的銘軍十二營,江自康所部的淮軍五營,耿鳳鳴所部的奉軍各營等,共約七十餘營(每營約400人),兵力不算單保全軍除依剋唐阿一軍外,諸軍皆由宋慶指揮。宋慶武夫,有勇無謀,諸軍不服,故人馬雖多,紀律鬆弛,而且一個月以來沒有周密佈置。
當時清軍以九連城為扼要。九連城南倚鴨緑江,東枕雲愛河;雲愛河以東有山如蹲虎,稱為虎山,為九連城險塞;再東至安平河口,安平河東岸為蘇甸,再東為長甸。九連城以西為安東縣,再西為大東溝——鴨緑江口。清軍的佈防是:宋慶所部駐中路九連城,聶士成所部守虎山,劉盛休所部銘軍守江岸;東路依剋唐阿所部分守安平河口、長甸各隘;西路豐伸阿、聶桂林等分守安東、大東溝諸城邑。
面對清軍陣營,山縣有朋數次登統軍亭觀察地勢。他認為虎山是江北天險,欲進攻九連城,必先拔取其左翼之虎山,以它為立足之地,而要拔取虎山,必先攻下安平河口。
10月24日,日本第一軍的主力開始進攻。在江南義州城東的高地上佈置野炮、臼炮各兩門,由黑田少將擔任指揮。當夜10時,乘黑夜在鴨緑江上架設軍橋。為迷惑清軍,次日上午11時在水口鎮的佐滕大佐率領一支隊涉水渡江。佐滕支隊到達江心洲薑甸時,防守河口的齊字練軍春字營開槍遙擊,日軍南岸高地上的野炮、臼炮齊發掩護。安平河口的清軍炮臺發炮回擊,東面鼓樓子的清軍炮臺也發炮支援。佐藤支隊冒着炮火在硝煙中嚮北岸推進。日軍進至距岸五六百米時,清軍齊字練軍棄炮臺逃跑,守將倭恆額退至紅石磊子。日軍渡過了鴨緑江。宋慶聞報日軍登陸,便派呂本元的馬隊前往支援。但因日軍大隊人馬先後開到,馬隊敗退。下午1時半,日軍占領了安平河口的清軍兩座炮臺,並進軍梨子園,日軍鐵蹄踏進了中國疆土。在統軍亭上督戰的山縣有朋接到日軍先遣隊渡過鴨緑江的捷報,立即嚮大本營報告:“佐藤大佐率領的步兵隊,於24日上午自水口鎮渡江,攻擊中國兵步約300名、騎兵約60名及擁有兩門火炮的炮臺,於下午1時半占領,現正嚮雲愛河左岸之梨子園一帶前進。敵人春字軍傷亡20名,我軍繳獲野炮兩門,步槍10餘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