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高粮价的诱因和背后的危机:粮食战争   》 第26节:历史上的粮食冷战(2)      佚名 Yi Ming

  这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多元化的现实。
  3.
  国家形象的武器
  冷战也是两个不同国家体制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国民生计,也为了彰显制度上的优越性,从而猛抓工农业生产。中国和苏联在这一过程中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政策的推行上,走了一些弯路。
  以中国为例,1958~1960年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希望短时间内国家能赶英超美。在农业领域,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
  500亿斤。官员为了向上级争功,“浮夸风”盛行,如1958年7月,湖北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
  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同年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这些账面上的成绩代替不了现实。随后就发生了1959~1961年的名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人。
  几乎同时期,苏联的赫鲁晓夫也希望通过狠抓粮食生产来展示优越性,包括他在全国不顾地域地推广种玉米,虽然在局部有成效,但是在其他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从而导致了1963年全国性的歉收。1964年,赫鲁晓夫把地方的党委分成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以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但是这导致了官僚机构扯皮、行政效率低下的毛病,并成为政敌让他下台的口实之一。
  在这里,粮食就成了成就的指标。但在缺乏科学的规划基础上,往往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4.
  以粮食为诱导
  禁运是一种手段,粮食援助也是一种改变其他国家立场、实现本国战略利益的方式。
  1959~1961年间,中国严重饥荒时期,中苏两国关系有交恶的趋向。此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认为这给美国带来了调整对华政策的契机,尤其是在和苏联对抗的大背景下,缓和中美两国关系,能够缓解美国的战略压力,于是决定尝试通过粮食援助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美方制订了援助中国的方案,并通过不同渠道向中国传达这一信息。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中国特使王炳南表示,“中国人民绝不依靠别人的施舍而生活,更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因而拒绝了美国的粮食援助提议。美国以粮食援助来获得盟友的计划再次遭遇了挫折。
  不过美国也有成功的范例,如在冷战时期停止对印度的粮食援助,最后迫使印度跟美国改善关系。
  冷战时期的粮食武器,展示了这样的景象,即涉及民生的这些物资也成了武器。但是是否奏效还要看各个对象国的态度,以及通过多种手段对抗制裁和引诱的决心。今天,这种粮食武器更会具有全球化的特点。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节:粮食战争已经打响第2节:告别廉价粮食时代(1)第3节:告别廉价粮食时代(2)
第4节:高粮价刺痛了谁第5节:国际谷物市场价格走势第6节:令人担忧的世界人口增长
第7节:疲弱的美元也吃粮(1)第8节:疲弱的美元也吃粮(2)第9节:粮食是怎么“吃”人的
第10节:探析粮食危机诱因(1)第11节:探析粮食危机诱因(2)第12节:粮荒威胁全球安全
第13节:国际粮食救援行动告急第14节:美国的“粮食武器”第15节:扭曲的美国农业补贴制度(1)
第16节:扭曲的美国农业补贴制度(2)第17节:食物营养结构被严重扭曲第18节:对食物链条的全过程控制
第19节:“食物帝国”的生意经第20节:“食物帝国”背后的“食物巨人”(1)第21节:“食物帝国”背后的“食物巨人”(2)
第22节:食物的政治化(1)第23节:食物的政治化(2)第24节:食物的政治化(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