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我的生活:海倫·凱勒自傳   》 第26節:海倫.凱勒自傳(26)      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

  儘管具備了這些優勢,但是一些很嚴重的障礙仍對我的學業造成了影響。蘇立文小姐不可能把所有指定的書籍在我手上拼寫出來。儘管我在倫敦和費城的朋友們正在不遺餘力地製作盲文書籍,但是,將這些課本轉換成浮雕文字以解我的燃眉之急,這實在是一件極其睏難的事。因此,我不得不將拉丁文謄寫成布萊葉盲文,這樣我就能和其他女孩一起背誦課文了。我的導師們很快就熟悉了我那不完美的語音,而且能迅速地解答我的問題並糾正我的錯誤。雖然我不在課堂上記筆記或者做練習,但是我會把所有的作文和(盲文)翻譯用傢裏的打字機完成。
  每天,蘇立文小姐都會陪我走進課堂,她會以無限的耐心把老師們講的所有內容在我手上拼寫出來。其間,她還要幫我查找生詞,並且一遍又一遍地為我讀筆記和尚未譯成盲文的書籍。這種冗長乏味的工作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我的德文老師弗勞?格魯特女士和院長吉爾曼先生是學院裏僅有的兩位能用手語字母授課的老師。沒有人能切實體會到可愛的弗勞?格魯特女士的拼寫是多麽地緩慢和不熟練。儘管如此,她仍然不辭辛勞地一周兩次為我拼讀授課,而蘇立文小姐也可以稍作喘息。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會對我們慷慨相助,但最終衹有“一隻手”能夠把苦差變為樂事。
  那一年,我結束了算術課程的學習,復習了拉丁文語法,還讀完了三章《高盧戰記》。另外,一半靠蘇立文小姐的幫助,一半靠我自己的手指,我還“閱讀”了一些德文著作。席勒的《鐘之歌》和《潛水者》,海涅的《哈爾茨山遊記》,弗賴塔格的《從弗雷德裏希大帝的國度來》,裏爾的《美的詛咒》,萊辛的《明娜?馮?巴爾赫姆》,以及歌德的《詩與真》。我懷着極大的興致閱讀了這些德文名著,尤其是席勒筆下的恢弘詩篇,比如他對腓特烈大帝所取得的歷史成就的贊頌,以及對歌德個人生活的描述。我懷着戀戀不捨的心情讀完了《哈爾茨山遊記》,這部詩集可謂妙語連珠,對醉人美景的描寫隨處可見——紫藤覆蓋的山野,陽光下水波瀲灧的溪流,蠻荒之地,神聖的儀軌和傳奇,塵封已久的“灰衣姊妹”,富於想象力的年紀——衹有那些對大自然懷有“真摯的感情和獨特鑒賞品位”的人,才能夠寫出如此生動的詩句。
  那年,吉爾曼先生曾教過我一段時間的英語文學。我們一起閱讀《皆大歡喜》,伯剋的《與美國和解的演講》,還有麥考雷的《塞繆爾?約翰遜的一生》。吉爾曼先生廣博的歷史學識和文學素養,加之其巧妙的講解方式,使我切實體會到了學習的輕鬆與快樂,這完全不同於我在課堂上被灌輸的那些教條性知識。
  伯剋的演講比我所讀過的任何一本政論書籍更具有教育意義。我心潮起伏,在我面前,兩個生活在共同屋檐下的敵對民族似乎在朝着和解的道路上邁進。令我越來越不解的是,面對伯剋那激昂澎湃而富於雄辯的演講,喬治國王和他手下的衆臣怎麽可能充耳不聞,置我們的勝利和他們的恥辱於不顧呢?對於這位大政治傢所持的黨派立場和人民的立場之間的關係,我在隨後的研讀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覺得,像這樣一粒如此珍貴,藴涵着真理和智慧的種子,竟然被湮沒在無知和腐敗的稗子中,這的確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麥考雷寫的《塞繆爾?約翰遜的一生》都很吸引人。這位在剋魯伯街上啃着面包的落魄男人令人同情,然而,即使在身體和靈魂遭受雙重磨難的情況下,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友善的言行,還嚮貧窮無助的人伸出援手。我為他取得的成功而歡欣鼓舞,而對他的過失則視而不見——奇怪的是,儘管重壓纏身,但是種種壓力並沒有摧垮他的意志,那些瑕疵也無損於他的人格。麥考雷以其出色的文筆化腐朽為神奇,令生動的人物躍然紙上。他的信念偶爾也會讓我感到厭倦,但是他那為探尋真理而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我看待事物的態度變得更加理性了;同我聽到“大不列顛的狄摩西尼”雄辯演說後的敬畏之情相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1節:海倫.凱勒自傳(1)第2節:海倫.凱勒自傳(2)第3節:海倫.凱勒自傳(3)
第4節:海倫.凱勒自傳(4)第5節:海倫.凱勒自傳(5)第6節:海倫.凱勒自傳(6)
第7節:海倫.凱勒自傳(7)第8節:海倫.凱勒自傳(8)第9節:海倫.凱勒自傳(9)
第10節:海倫.凱勒自傳(10)第11節:海倫.凱勒自傳(11)第12節:海倫.凱勒自傳(12)
第13節:海倫.凱勒自傳(13)第14節:海倫.凱勒自傳(14)第15節:海倫.凱勒自傳(15)
第16節:海倫.凱勒自傳(16)第17節:海倫.凱勒自傳(17)第18節:海倫.凱勒自傳(18)
第19節:海倫.凱勒自傳(19)第20節:海倫.凱勒自傳(20)第21節:海倫.凱勒自傳(21)
第22節:海倫.凱勒自傳(22)第23節:海倫.凱勒自傳(23)第24節:海倫.凱勒自傳(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