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天朝落日餘暉宮禁奢華往事:最後的紫禁城 》
遜帝溥儀和他的小朝廷(7)
嚮斯 Xiang Si
泰戈爾與溥儀在禦花園四神祠前合影經過莊士敦的介紹,遜帝溥儀决定會見泰戈爾。溥儀請泰戈爾入宮,在紫禁城的後宮禦花園會面,由帝師莊士敦和遺老總管內務府大臣鄭孝胥陪同。會面的地點選在禦花園西南部的養性齋——這是一座凹形的兩層樓閣,明代時稱為樂志齋,清順治年纔改名養性齋。樓上正室有康熙皇帝題寫的匾額:飛竜在天。左室楹聯:心跡衹今偏愛淡,詩情到此合添幽。右室楹聯:自是林泉多藴藉,依然書史得周旋。樓下是乾隆的御筆匾額:居敬存誠。這裏此時是英文帝師莊士敦的臨時休息所,樓上樓下都佈置着西式的器具。泰戈爾對這裏的景緻、佈置十分贊賞,特別是對樓下乾隆的楹聯産生了興趣,認為聯句很美:休道淵魚看活潑,消閑書史把菁英。莊士敦先生詳細記述了泰戈爾入宮的過程:
辜鴻銘將中國人的禮貌作為其民族的特徵之一引以為驕傲。但遺憾的是,這種禮貌於1924年在北京的一個學者團體給予來訪的一位著名的外國人(也是皇帝的訪者之一)的招待會上卻完全喪失了。這位著名人物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他於當年4月應中國文化界知名人士鬍適博士和徐志摩(徐志摩為新月派的年輕詩人和領袖,數年後因不幸事件而慘死)的邀請來華訪問。
泰戈爾來中國之時,正值外國影響在學術界和其他各界産生作用之際,這使他的訪問陷入睏境;他對年輕中國的呼籲——要珍惜自己民族優美而高尚的文化遺産——受到了一些學者聽衆的冷遇,甚至受到敵視。我希望泰戈爾在他沒有看一眼一嚮具有禮貌和尊嚴的中國之前,不應離開北京。於是,我嚮皇帝談及泰戈爾,並請求允許他到紫禁城來。我也嚮皇帝展示了一些泰戈爾的英文和中譯本的詩作。皇帝立即答允了我的請求,會見在禦花園我的亭閣中進行。
此次會見肯定使皇帝愉快,我想這位詩人也同樣感到高興。跟隨皇帝參加這次會見者還有鄭孝胥。我感到高興的是,在皇帝的贊助下把兩個偉大國傢的第一流詩人聯繫在一起了,這兩個國傢過去在文化接觸方面有過密切的關係。
詩人泰戈爾與皇宮有過多次的來往,他與皇帝溥儀也建立了很密切的關係。這些可以從故宮圖書館現存的四張照片得到佐證。四張照片分別是:泰戈爾畫像,泰戈爾與溥儀合影,泰戈爾與鄭孝胥合影,十二人合影。
泰戈爾的素描畫像是出自外國畫傢之手。宮裏的這張是翻拍照片。畫像右下方有外文題款,顯然是畫傢的題款,但字跡模糊不清。再下方寫着英文“北京”和“1924”。這張翻拍素描畫像可能是泰戈爾與溥儀見面時當面贈送留念的,溥儀將此作紀念品留下來,便存放於宮中。
泰戈爾與溥儀合影、泰戈爾與鄭孝胥合影都是在會見時特地留作紀念的,兩張照片的背景都是禦花園欽安殿西南部、千秋亭東側的四神祠——與禦花園11座小亭不同,這裏以祠命名,但結構依舊是亭子,令人感到獨特而神秘。奇怪的是,亭中沒有四神的牌位,世人一直無從知道是哪四神。據學者王鏡輪考證,這裏供奉的是道傢四方神即代表東西南北方的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的香火一直不斷。泰戈爾和溥儀就站在這四神祠前,面嚮北,溥儀居右站在臺階上,泰戈爾居左站在平地上。泰戈爾與鄭孝胥則正好倒過來:鄭氏居左,兩人一同站在臺階下。
泰戈爾等12人合影的地點顯然不在皇宮,從裏面的背景一眼就可以確定。據故宮汪萊茵女士等人的考證,可以確認其中的11人:照片的背景是北京的四合院,四級青石臺階,兩根檐柱。前排2人坐着,正中是泰戈爾,其右邊是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顔惠慶——他是宣統二年的洋翰林,留洋博士,曾任外務部右參議、駐日內瓦國際聯盟代表、駐蘇聯大使;泰戈爾左邊2人站着,居中的是美麗如花的女詩人林徽因,站在她旁邊居外的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英文師傅英國人任薩姆。隨意站在臺階上的為中排6人,從左至右分別是:詩人兼翻譯徐志摩,印度人那伽,英國學者恩厚之,印度明院院長瀋摩漢,皇后婉容的弟弟潤麒,印度畫院院長難達婆藪。後排2人:右為溥儀的英文師傅莊士敦,左邊為一個外國女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引言 | 隆裕太後在養心殿發佈退位詔書(1) | 隆裕太後在養心殿發佈退位詔書(2) | 隆裕太後在養心殿發佈退位詔書(3) | 隆裕太後在養心殿發佈退位詔書(4) | 隆裕太後在養心殿發佈退位詔書(5) | 民國政府對清室的八項優待條件(1) | 民國政府對清室的八項優待條件(2) | 民國政府對清室的八項優待條件(3) | 民國政府對清室的八項優待條件(4) | 復闢帝製夢(1) | 復闢帝製夢(2) | 復闢帝製夢(3) | 復闢帝製夢(4) | 復闢帝製夢(5) | 復闢帝製夢(6) | 復闢帝製夢(7) | 復闢帝製夢(8) | 復闢帝製夢(9) | 遜帝溥儀和他的小朝廷(1) | 遜帝溥儀和他的小朝廷(2) | 遜帝溥儀和他的小朝廷(3) | 遜帝溥儀和他的小朝廷(4) | 遜帝溥儀和他的小朝廷(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