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思考 》 文化力 》
第26节:第十五章文化钝感力(1)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第十五章文化钝感力
导读
在文化的海洋中,不仅有文化敏感力,且有文化钝感力。
只有具备了钝感力,敏感力才能使人具有超人的才能与智慧,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
"钝感力"一词,源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
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钝感力更易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更易求得自身的心态平衡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千差万别在钝感力。钝感力,正是人们向崭新的领域挑战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钝感力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力量。
以人生智慧而言,钝感比过分敏感要强得多。
钝感力,颠覆了敏感比钝感优秀这一常说。
将钝感力当做"核"力,可以裂变出不少硬道理,改变许多原有观念。
诸如:"拙愚亦是大智大慧"、 "慢亦是神圣的节奏"、"退是钝之盾"……钝感力为"以柔克刚"、"韬光养晦"、"后发制人"、"养精蓄锐"、"大器晚成"的老词语增加了新的风采与精深内涵。
钝感力不是愚钝,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吹尽黄沙始到金","是退后一步天地宽"的缓冲力,是后发制人的爆发力。
钝感力与清代画家郑板桥倡导的"难得糊涂"有相通之处。
凡怀有宏图大志者,凡想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均应掌握钝感力这一思想工具,做一个"大智若愚"的开拓者。
文化力
第十五章文化钝感力
第一节钝感力表现之一: 深度思考
1"钝感力"就是迟钝的力量
"钝感力"一词在日本非常流行,它源自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2007年2月在日本出版的讲述处世之道的散文集《钝感力》。
既是医生又是作家的渡边淳一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
"所谓钝感,不是迟钝,而是对周围的一切排除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生活态度,就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
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
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
渡边淳一以自己的创作经历来了个"现身说法": "当初还是文学新人的时候,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我对这些就很迟钝,只觉得对方不采用我的稿件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如果当时因过于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博士的原话"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以此来佐证"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为人需钝感力,处世也需要钝感力,政治亦需要钝感力。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针对舆论指责安倍内阁欠缺领导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说: "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
就在他说这番话的第二天,东京各大书店里上柜不久的《钝感力》被抢购一空,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这一盛况亦不为过。
《钝感力》一书的销量已达57万册。该书极有可能成为2007年日本第一大畅销书。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使之成为跨越艰险的跳板。
2"君子慎始"是冷静者哲学
新官上任就放火,成者甚少败者多。
"新官"上任先"拾柴"后"放火"。
"拾柴"是为了更好地"放火"。这与提倡年轻干部大胆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开拓"和"探索"必须建筑在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胆"还要"有识","勇于"和"善于"必须结合。惟其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负群众的期望。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之所以后来有的人成了孔夫子,有的人成了郭守敬,有的人成了贝多芬,有的人成了爱因斯坦,有的人成了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有的人成了拿破仑、林肯,有的人成了毛泽东……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乐于动脑,善于思考,呕心沥血,以"后天"的无限艰辛,打开了智慧王国的大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第1节: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 | 第2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1) | 第3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2) | | 第4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1) | 第5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2) | 第6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3) | | 第7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4) | 第8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5) | 第9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6) | | 第10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7) | 第11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8) | 第12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9) | | 第13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 | 第14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 | 第15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 | 第16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 | 第17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 | 第18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 | 第19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 | 第20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1) | 第21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2) | | 第22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3) | 第23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4) | 第24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5) | |
| 第 I [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