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人生不過如此   》 第26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9)      林語堂 Lin Yutang

  每個人都有一種感覺安全的希望,例如生病時有人看護,憂慮時有人安慰,疲倦時有人服侍,結婚正可以滿足人類這種希望。結婚以後,夫婦兩人可以共同擬定目標,由理想、計劃、奮鬥,使理想成為事實,而獲得無窮的樂趣。
  因此,結婚可以說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學習如何與人相處,選擇適當的終身伴侶,以為共同生活,切不要以為結婚是一種“負擔”而畏懼。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有權利必有義務,怎能衹享權利而不盡義務呢?當你勇敢的擔負起結婚這個責任以後,你將發現人生是多麽的美妙呀!
  也許你要說,不是我不想結婚,而沒有獲得結識異性的機會,對於你這個問題,婚姻專傢們提出他們的答案,他們表示,任何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婚姻機會,有些人之所以沒有結婚,完全是他們寧願過單身生活的關係。
  下面有幾個要點,是正在擇偶的朋友所應該特別註意的。
  1.男女的年齡,最好是男人比女人大幾歲,但以不超過十歲為宜。
  2.雙方的教育程度要相等,男女差距太大,每為不睦的主因,尤其是女高於男,其美滿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3.性情與嗜好最好相近。
  4.經濟能力最好相差無幾,雙方傢境如果過於懸殊,往往會影響婚後的個人自尊心。
  5.如果你是男人的話,應該有一份足供傢人溫飽的正當職業;如果你是女人的話,你所選擇的對象,更應該註意這個問題,愛情雖可貴,仍須建立於“物質”之上,否則,其危險就如沙漠中的大廈,傾倒在旦夕。
  中國人的傢族理想
  我想《舊約聖經?創世記》中的創造天地的故事頗有重寫的必要。在中國的長篇小說《紅樓夢》裏,那個柔弱多情的男主角很喜歡和女人混在一起,深深崇拜他那兩個美麗的表姊妹,常以自己生為男孩子為憾。他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因為他覺得他的表姊妹是可愛的,純潔的,聰明的,而他自己和他的男同伴是醜陋的,糊塗的,脾性暴戾的。如果《創世記》故事的作者是賈寶玉一類的人,知道他所說的是什麽,那麽,他一定會寫一個不同的故事。上帝用泥土造成一個人形,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裏,就成了亞當。可是亞當開始裂開了,粉碎了,於是上帝拿一點水,把泥土再塑造起來;這滲進亞當的身體的水便是夏娃,亞當的身體裏有了夏娃,其生命纔是完全的。這在我看來至少是婚姻的象徵意義。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滲進泥裏,把泥塑造了,泥吸收了水,使水有了形體的寄托,使水可以在這形體裏流動着,生活着,獲得了豐富的生命。
  許多年前,元朝大畫傢趙孟頫的妻子管夫人(她自己也是畫傢,曾做宮廷中的師傅),早已用泥和水來比喻人類的婚姻關係了。在中年的時候,當趙孟頫熱情漸冷,打算娶妾的時候,管夫人寫了下面這首詞贈他,使他大受感動,因而回心轉意:
  你儂我儂,
  忒煞情多,
  情多處,
  熱如火!
  把一塊泥,
  捻一個你,
  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
  一齊打破,
  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你,
  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
  死同一個槨。
  中國人的社會和生活是在傢族制度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這個制度支配着中國人的整個生活型態,宣染着中國人的整個生活型態。這種生活的傢族理想是哪裏來的呢?這個問題不常有人提出,因為中國把這個理想視為當然,而外國的研究者又覺得沒有充足的經驗可以討論這個問題。關於傢族制度成為一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根據這一點,一般人都認為其理論的基礎是孔子所建立的;這種理論的基礎極端重視夫婦的關係,視之為一切人類關係之本,也極端重視對父母的孝道,以及一年一度省視祖墓的風尚,祖先的崇拜,和祖祠的設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第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2)
第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3)第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4)
第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5)第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6)
第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7)第8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8)
第9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9)第10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0)
第1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1)第1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2)
第1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3)第1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4)
第1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5)第1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6)
第1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7)第18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1)
第19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2)第20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3)
第21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4)第22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5)
第23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6)第24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