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守望的距離   》 第26節: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9925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
  一
  當我埋頭撰寫那些應景交差的"哲學"文章時,常常會有一種突如其來的不安攫住心房,使我幾乎喊出聲來:我在幹什麽呀?這是哲學嗎?這就是我視之為生命的哲學嗎?
  哲學曾經並將繼續為人類孕育和分娩出一門門新的學科。當某些學科尚寄居在哲學的母腹之中,並以哲學自命時,不妨對之持寬容的態度。但是,哲學不衹是多産的母親,她首先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用她的智慧保護人類的幸福,撫慰生命的創痛。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種種知識不過是尋求智慧途中的副産品罷了。
  赫拉剋利特說:"博學不能使人智慧。"智慧與知識是兩回事。知識是認識多,而智慧則是認識多中的一。用赫拉剋利特的話說,就是認識那駕馭一切的東西,認識一切是一。從古希臘到近代,哲學孜孜於尋求這個一,全,絶對,普遍,永恆。哲學一開始就是一種尋求絶對本體的努力。
  人為何要如此執拗地尋求一種超越時間變化的絶對本體呢?人的這種對於絶對的渴望緣何而生?
  追溯哲學的源頭,可以發現,希臘人對智慧還有另一種理解,這就是刻在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內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希臘的第一個哲人泰利士就十分重視這句箴言,有人問他什麽事情最難,他回答:"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更是把"認識你自己"明確規定為哲學的任務。
  認識自我,認識絶對本體,構成了智慧的兩端,而兩端實在是相通的。
  在個人身上,自我意識和死亡意識總是同時覺醒並且成正比發展。當自我的邊緣從混濁中清晰地分離出來時,自我化為烏有的前景就顯得觸目驚心了。反過來說,意識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萬劫不復,也就意識到了自我的獨一無二和不可重複。然而,什麽是死亡意識呢?死亡意識不就是對於永恆和絶對的意識嗎?因而不就是以絶對為對象的理性嗎?人正是以否定的方式,即通過自我的絶對不存在而獲得關於絶對的概念的。因此,自我意識的成熟就意味着理性的成熟。因為個體的有限,所以憧憬無限的本體。當人既意識到自我、又意識到絶對之時,生命的苦惱就開始折磨他了,他開始尋求智慧,即尋求把自我與絶對、小我與大我結合起來的途徑了。他要參透他所從來的混沌,回到混沌中去,但是又不喪失自我。這是人的二律背反處境。
  古希臘是人類的童年,是人類的自我意識和絶對理性覺醒的時代。我相信,古希臘人如此熱心地討論世界的始基和本原是什麽,絶非出於純粹的好奇心,為人生提供指導始終是潛在的動因。事實上,沒有一個希臘哲學家衹談自然哲學問題,在赫拉剋利特和德漠剋利特的著作殘篇裏,我們可以讀到許多體現人生智慧的雋語。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希臘哲學家們喜歡談論的話題是如何剋服對於死亡的恐懼,從而快樂地或寧靜地度過人生。在希臘人看來,這正是人生智慧的集中體現。
  追求絶對,原是一種植根於人性之中的不尋常的激情,哲學家把這種激情轉變成深沉的思考。然而,原動力仍然是激情。倘非出於對人生的愛,追求絶對有何意義?而且,絶對是不可能在有朝一日求得的,它衹存在於追求的過程之中,而追求是不能沒有激情做動力的。哲學衹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智慧永遠是尋求的對象。可惜我們常常看到,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儘管他們年輕時都是受了激情的推動而走嚮哲學,可是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體係,便自以為達到了絶對,喪失了追求的熱情。這種情形在黑格爾身上尤為明顯。當然,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尤其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不乏生命的激情。可是,當他宣佈絶對在他那一套概念的邏輯演繹中實現了自身之時,哲學在他手中便失去了生氣,用尼采的話說,成了概念的木乃伊。尼采之所以厭惡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體係哲學,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哲學遠離了生命的源頭,違背了哲學誕生時愛智慧的真話,走上了歧路。他要正本清源,使哲學重新關心人生,對人生的種種根本問題作出回答。為此他創立了他的富有詩意的生命哲學兼文化哲學--酒神哲學,酒神精神成為貫穿尼采一生全部哲學創作的主旋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第3節:幸福的悖論1
第4節:幸福的悖論2第5節:幸福的悖論3第6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
第7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第8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第9節:自我二重奏1
第10節:自我二重奏2第11節:自我二重奏3第12節:失去的歲月1
第13節:失去的歲月2第14節:探究存在之謎1第15節:探究存在之謎2
第16節:永遠未完成第17節:悲觀·執著·超脫1第18節:悲觀·執著·超脫2
第19節:悲觀·執著·超脫3第20節:有意義的徒勞1第21節:有意義的徒勞2
第22節:有意義的徒勞3第23節:有意義的徒勞4第24節:有意義的徒勞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