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康巴的诱惑:行走文字扛鼎之作   》 第26节:去放鱼吧(5)      Bei Ga

  白格寺要开光,对于寺院来说是件大事儿,对于寺院所辖的三邻五里的百姓,也是一件异常重要的事儿。
  一大早赶去白格寺的车,载着一大车的男女老少上路。热热闹闹的,像小学生去春游一样。
  说来也怪,海拔越是高,树的长势越是奇特。车所行驶的公路两侧,树木的树干异常茁壮。而树冠,都齐唰唰地向路中间聚拢,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绿色通道。我们的车,就在这样的通道里畅通无阻。
  高原的太阳从雪山背后升起,金色的光芒一股脑地撒下来,透过枝桠错综的间隙,斑斑点点梦幻般地印在路上。阳光的金色也把那些大藏房渲染--那是些周身涂抹着黄土的大藏房,以澄澈碧蓝的天空作背景,在山崖上高高地矗立、在高地上迥然地突兀,一派古老的中世纪的城堡风貌。
  白格寺就在眼前,在大块的青稞地、大块的豌豆地间,庄稼地的外围就是青青的草坝子。一些姹紫嫣红的小花,在草坝子上朴素地开放。青稞地、豌豆地、草坝子,就像是很多小块色彩拼凑的麻质的布,水印的那种色彩,白格寺就是麻布片中间那朵怒放的大花。
  来到白格寺的时候,白格寺已经热热闹闹的了。老早赶来的人,多是经营的商人。他们在白格寺的院坝里,摆着大大小小的摊点。摊点上,堆着糖果、糕点等吃的小食品,花花绿绿的很是诱人。还有一些摊点是现做现卖的作坊,豌豆做的凉皮、麦子做的凉粉,一大盆一大盆的,切粉皮的案板被菜刀剁得"嘭嘭"响。加上葱花、香菜、味精、酱油、麻油、辣椒油的粉皮,被装在一个小塑料袋儿里码成一堆。这种现场制作的摊位前,总是围着那么一些人。有些人走过来拎起一个塑料袋子,用一次性筷子搅和搅和就吃,吃得满嘴油光光的。
  不断有人从公路上赶来。也不断有人从那些隐蔽的村庄出来,绕过黄黄的青稞地、嫣紫的豌豆地,走向伸向寺院的小土路。还有一些人,多半是高山上的牧民,穿得大红大紫的异常绚丽。看着他们从高山上慢慢挪下来,三两一伙、五六一群的,像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赶人间的集市。总是能见到那些剽悍的康巴男人,纵马扬鞭,一路嘹亮地吆喝着,从远处驰骋而来,马蹄撅起一路烟尘。
  白格寺开光仪式的正式开始,是在一个大喇嘛对着麦克风严肃地讲话后。那个时候,寺院的伙房里,几大笼子牦牛肉包子正出锅,腾腾地冒着热气。而树荫下,被装扮得容光焕发的赛马,也在悠然地闭目养神。那真是一些五彩的缨络、年代久远了的马鞍。
  白格寺今天真热闹,那么多的人。院坝子里,寺院周围百姓家的房顶上,到处都是。对于赶来的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非要作为信徒来朝拜白格寺的,但白格寺的开光,绝对是给这些人提供了耍坝子的场所。寺院的树荫下、围墙下、各个角落都有人席地围聚,打麻将的有、玩牌的有、闲坐喝茶的有、躺在青草地上的有,最温馨的要数那些全家人团团围坐,糌粑、奶饼子、油饼子、糖果、瓜子、花生等食品摊在中间,一家人悠闲地边吃边喝边聊,而小孩子就在身后的草坝子上快乐地嬉闹。不时地,歌声通过寺院的大喇叭在坝子上飘荡。
  康巴高原上的人,有自己的歌,也有自己喜爱的歌手。那些歌,有着高原一样的声音;那些人,传递着高原一样的声音。那些歌、那些人、都无可比拟。
  白格寺开光仪式进入高潮的时候,就是歌手登台献歌的时候。那情景,是内地什么星、什么腕、开的什么专场演唱所不能企及的。高原上的Fans,表达爱的方式很是不一样。歌声响起来,开始有人手捧哈达踱步上台,离歌手米远距离鞠躬俯首,哈达高举于身前恭敬地挂在歌手颈项上,而后转身下台。而歌手接受哈达时双腿直立,弯腰,边唱边点头致谢,双方都那么有礼有度。Fans年龄不限,身份各异。有牛场上的老阿爸,也有喇嘛,那些狂热的年轻小伙子多的就不用说了,可就是没看到有女人上台献哈达的。歌手每唱一首,台下就喧腾一次,前呼后拥,让冷面威严的铁杆喇嘛,不得不挥动手中的牛皮鞭子。可人们对歌手的热情反而更不可遏制,"喔--嗬嗬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台上的歌手浑身围满洁白的哈达,就像传说中的雪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春风文艺出版社
第1节:打箭炉 康巴 高原第2节:又一个庙子(1)第3节:又一个庙子(2)第4节:又一个庙子(3)
第5节:又一个庙子(4)第6节:又一个庙子(5)第7节:又一个庙子(6)第8节:又一个庙子(7)
第9节:又一个庙子(8)第10节:草原深(1)第11节:草原深(2)第12节:草原深(3)
第13节:草原深(4)第14节:草原深(5)第15节:草原深(6)第16节:人 冰雹 狼(1)
第17节:人 冰雹 狼(2)第18节:人 冰雹 狼(3)第19节:人 冰雹 狼(4)第20节:卡萨湖的传说(1)
第21节:卡萨湖的传说(2)第22节:去放鱼吧(1)第23节:去放鱼吧(2)第24节:去放鱼吧(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