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1978歷史不再徘徊   》 第26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4)      凌志軍 Ling Zhijun

  第四,除了跑步的選手外,旅客和行人都有交通工具,航班通嚮各個方向,每個省都有飛機場,每個地方都有飛機製造廠的日子也不遠了。
  第五,每個人都受高等教育,教育已經普及。
  這樣一幅圖畫真是讓農民着迷,其中諸如燕窩猴頭呢絨空調,又如電話電視航班無綫電,在他們是聞所未聞,難以想象。這時候,任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康生,編出一句好讀又好記的詩來,讓不通文字的農民衹聽一遍就會永世不忘:
  共産主義是天堂,
  人民公社是橋梁。
  農民被說得如醉如癡,夏季的豐收似乎也在證明,這一切都不是異想天開。但是毛澤東還要親赴鄉間,去體會農民的實際情形。
  出巡的日子選擇在8月4日,時機恰到好處。鄉下收穫的季節,總是洋溢着歡聲笑語。毛澤東這一路全被樂觀的氣氛包圍着。他到了河北省徐水縣,那裏二百四十八個合作社已宣佈合併成為一個大公社。兩天後他到了河南省七裏營,這裏已經先他一步挂上了"人民公社"的嶄新招牌,他就點着頭說,"人民公社名字好。有這樣一個社,就會有好多這樣的社"。河南省立刻熱鬧起來。又三天後,他到了山東省歷城縣,看到北園鄉正在辦農場,說了一句"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北園就把農場的牌子摘下來,換成人民公社。然後毛澤東離開鄉下,成竹在胸地來到北戴河海濱。
  後來的歷史學家,大都傾嚮於認為,是1958年夏季的北戴河會議將大躍進驅嚮高潮,這不無事實上的根據。會議開始於8月17日,兩件最重要的事情--人民公社和大煉鋼鐵,均由這個會議發動。這年夏季,國內的問題特別龐雜又特別急迫,都壓在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身上。三年超過英國,十年超過美國,看來已有充分把握。十年决於三年,三年决於一年,一年决於春季。然而現在已是盛夏,蘇聯人正在那裏訕笑;大躍進的要旨在於發動群衆,可是沒有成千上萬忠實於黨的知識分子,則將如何?中國人要有核武器,這看來又是一筆巨額投資;糧食的問題已經解决,但是工業的速度卻不令人滿意;土地過於貧瘠,不加以深翻和改良實在不足以完成增産計劃;倉庫裏面丟棄的八十萬架雙輪雙鏵犁,已經損害機械化的名譽,進一步鼓舞人民的士氣實屬迫切需要;還有計劃問題、領導原則問題、破除資産階級法權問題,有商業問題、教育問題、文化問題、消滅"四害"問題,有高積纍問題、大集體問題,有農場問題、工廣問題、農具研究所問題,有實驗田問題、良種問題、肥料問題、鼓勵種植薯類的問題……中國人在這個夏天裏有這麽多的事情要做,以至聚集在北戴河的這些人在兩個星期內通過了四十項决議。但眼前最急迫的所在,是完成鋼鐵指標和建立人民公社。應該有兩個嶄新的、嚴肅的、富於鼓舞性的文件嚮全國提出。8月29日,這兩個文件就誕生了。一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民為生産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鬥》;另一個是《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决議》。在完成了這一係列部署之後,黨中央終於信心十足地宣佈:
  共産主義已經不是什麽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産主義的具體的途徑。
  當然,在當時這些人們的眼裏,經濟問題與意識形態問題是一回事。所以雖然事情堆積如山,千頭萬緒,政治局還是沒有忘記通過一個《在農村中普遍開展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教育的指示》,號召農民以精神的力量去剋服技術上的難題。關於這一點,是這樣說的:
  充分發揚"拔白旗、插紅旗"的共産主義風格,引導農民用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精神來解决這兩個問題。
  這一番論述清楚地闡釋了將要席捲我國五億農民的這場運動的特徵。從來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這麽多的幻想;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以為精神的力量真的可以取代物質以及技術的力量。這一代人在他們的1958年裏,幾乎沒有一個不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想要什麽就可以得到什麽。用《人民日報》一篇社論當中的話來說,即"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另外一個在鄉下廣為流傳的話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但是,最具有這個時代特色的事情,還要算全民煉鋼。鋼産量的計劃指標每個月都在提高,看來就是一個"就怕想不到"的形象描繪。這一年2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們舉手通過的計劃書中,還衹有六百二十四點八萬噸,按照這樣的增長,也就可以實現激動人心的"十五年超過英國"了。到4月14日,就成為七百一十一萬噸,這樣,"可以十年趕上英國"。5月最後一周,升為八百至八百五十萬噸,於是,趕上英國"衹要七年",十五年以後就是趕超美國的問題了。這真是驚心動魄的變化。可是這個數字僅僅保持了兩個星期,6月中旬,變成八百五十萬至九百萬噸。這樣,趕上英國就"有可能不用三年"。這個"不用三年"的豪邁至多衹存在了三天,到6月18日,成為一千萬噸。又過了一天,毛澤東說,"去年五百三,今年為什麽不能翻一番?"這樣,就變成了一千零七十萬噸,"兩年超過英國,十年超過美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第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2)第3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3)
第4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4)第5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5)第6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6)
第7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7)第8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8)第9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9)
第10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0)第1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1)第1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2)
第1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第1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2)第15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3)
第16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4)第17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5)第18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6)
第19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7)第20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8)第21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9)
第22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0)第2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1)第2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