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4)      许华 Xu Hua

  1886年前后,日本外相井上馨主张“改变攘夷锁国之感情”,“进化到泰西文明,在亚洲创造泰西文明国同胞之一”,“改善文物制度,俾使我国地位与泰西诸国无大差异”。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还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鹿鸣馆时代”推向高潮。此类“欧化”、“洋化”闹剧,毫无成效,成为国际笑柄,并遭到国内舆论抨击,井上馨被迫辞职。【“鹿鸣馆时代”固然是日本政客的拙劣媚洋丑剧,但也显示出当时日本政治高层为国家、国民利益用心良苦,令人感慨。除左
  宗棠“舁榇出关”等极少数人物、事件之外,晚清君臣无此谋国之尽心。】
  1888年大隈重信继任外相后,日本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法权和通商问题合在一起,按对等原则与各国分别谈判。新方案要求提高协定关税,并将井上方案中的12年治外法权缩短为5年。还特别强调,条约有效期12年满后,若事先无新的约定则自动失效。
  显然,大隈方案较井上方案更有利于日方。但由于大隈搞秘密外交,同意在“大审院”(最高法院)中保留外国法官,遭到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为此,1890年他被人砍掉了一只脚。
  总之,日本为修约做出了近40年的不懈努力,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甲午战争前夕的中日对峙彻底改变日本修约命运。【耗用如此长的篇幅,是为了强调一件事情:1894年7月的《日英友好通商条约》的突兀,及其对甲午战争事关重大?%%%殖产兴业·富国强兵
  对甲午战争大历史而言,日本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目的坚定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运动。
  早在19世纪开国前后,日本幕府和各藩已有缫丝、纺织、酿酒、制铁、制蜡、捕鲸等传统手工业及上百个工常
  1850年,幕府采用西式技术制造火炮。1853年在江户建立“大筒铸立潮,生产小型铜炮。19世纪60年代以来,幕府先后向法国、美国进口了大量机床设备,建立起关口“铸铁所”、“火炮制造潮、长崎制铁所、神户海军造船所、江户船厂。1864~1865年,幕府从美、荷、英、法等国进口数百台机器,兴建起横滨制铁所和横须贺制铁所两个大型船厂。
  与此同时,佐贺、萨摩、水户等藩,为抗击从长崎等港口登陆的海外侵略,纷纷从荷兰、法国等国进口机器,设立“精炼所”、“机械所”,建立反射炉、造船厂,1864年研制出西式大炮,并于次年制造出日本第一艘新式轮船。还有枪支弹药、地雷、鱼雷、刀剑、农具等。【1.日本的近代工业起步时间和情形,与清朝大体相同(时间略早),但发展势头明显强劲。这与列强对日本的竞争和扶持,以及幕府时代各藩各自为阵、对内对外自由竞争的局面密切相关。2.李鸿章等却严重抑制了国内竞争。】
  明治政府通过戊辰内战掌握政权之后,1870年成立工部省,从中央政治层面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方针,通过一系列举措扶持、促进国内产业——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壮大——
  大力整合、发展国营企业
  明治政府对接管的幕府和各藩实业,进行改造、充实和扩大。1868年4月,将关口制造所改为东京炮兵工厂。19世纪70年代初,从英国、法国、比利时引进机器和技术进行充实,增加板桥火药制造所作为其附属工厂。西南战争期间,又增设机械制造部门,后来又增加火炮修理业务。1868年,将横须贺制铁改为横须贺海军工厂。到1871年,该厂发展起炼钢、炼铁、蒸汽缸、铸造、船台、船渠等分厂,拥有机器116种,各种熔炉、铸炉50座,工人近1千人。1880年该厂造出了完全由日本人自己设计的第一艘军舰“磐城”。【晚于马尾船厂十多年?1870年,将长崎制铁所迁往大阪,改为大阪炮兵工厂。到1879年,该厂发展为拥有炮身、炮弹、炮车、火药和步枪修理五个车间。随后又引进欧洲近代技术,生产钢铜炮。1871 年,将从水户藩接管的“石川岛造船所”发展为海军兵工厂,生产和修理军舰及武器。1878年,又将萨摩藩的“鹿儿岛造船所”合并过去,并引进新式炼钢技术。
  在整合、发展军工的同时,明治政府还以这些军工厂为基础,大力拓展民用工业。1869年,横须贺海军工厂为生野矿山研制出几十种采矿机和800多种生产工具,1880年又为爱知纱厂等纺织企业研制了水车动力涡轮机。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建的大阪纱厂生产了大量机床、齿轮和其他工具。明治政府利用当地的军工基础,成立了长崎和兵库两个造船局,用以修造船舶和各种机器。当局还以接管的佐贺藩机器为基础,组建了一个专门制造机器的赤羽工作分局。该局拥有各种机器设备139种。
  为在纺织、水泥、玻璃、火柴、养马、养蚕、制茶等各工农业部门发展近现代企业、农场,明治政府还树立了四大纺织厂、三田育种场之类的“模范工厂”、“模范牧潮。【余: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兴办实业方面做法大相径庭。】%%%国企私有化,扶植大财阀
  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明治政府主要采取通过国有企业带动和示范作用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当局在1872年创立了国立银行,1873年推出“劝业政策”,通过“劝业贷款”等帮助华族和大小企业兴办和发展企业。其中,对三菱公司一家就放款180多万,占对特权阶层贷款总量的60%。19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明治政府一方面大量发放“创业基金”、“劝业基金”,一方面鼓励封禄改革后的大名和武士们,将货币俸禄和公债用于投资开办银行。
  对国有企业的大量投入,使明治政府的财政压力逐渐增大。为紧缩财政开支,当局改变了国有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于1880年11月颁布条例,廉价处理国营资产。除军事和其他原因必须保留的企业之外,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以极低的价格转卖给私人:
  投资62万元(日元,本节下同)的长崎造船厂,连同4.4万元的库存,以9.1万元卖给了三菱;投资59万元的兵库造船厂,以1成的价格卖给了川崎;投资18.9万元的品川玻璃厂,以25年分期支付8万元的方式卖给了西村……
  明治政府不仅通过廉价出售国有企业的方式扶持三井、三菱、川崎等“政商”迅速完成大量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财阀,还通过发放巨额补贴、进口优先、减免企业税和出口关税等办法,对其进行扶持。三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1千块钱。他在1871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13艘轮船。1875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15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当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的两个月时间里,三菱公司就赚了40万日元。当局还扶持三菱兼并日本中小航运公司、排挤外国航运公司,垄断日本近海和亚洲海上运输。1875年,当局以3.31万元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的18艘轮船,转给三菱。后来又贷款11万元让三菱收购了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航线、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产。1877年西南战争期间,三菱从政府取得运输军需的垄断权和70万元贷款。三菱用这笔钱进口了十艘轮船。整个西南战争的政府军费开支约4、5千万,其中1500万付给了三菱。三菱还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厂、炼铁厂等等,成为一大财阀。
  不应忽视的是,不论是发展军工产业还是民用产业、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个原则:
  “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2)
内外交困(1)内外交困(2)
内外交困(3)借师助剿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