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荀子今註今譯 》
第二捲 榮辱篇第四(3)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鰷■①者,浮陽②之魚也;胠③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挂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今註]
①鰷■,魚名,但字書無此“■”字,當依王念孫校作“魾”,魾即魴之異名;鰷,魾,實兩種魚也。鰷音稠,魾音丕。
②浮陽,浮於水而就陽氣也。
③胠當依俞樾校作“阹”,阹於沙,謂被沙所遮阻也。
[今譯]
鰷與魾此種魚,是好浮於水面就陽氣之魚,一旦被沙遮阻,而後求水,便無及矣。人自當謹慎於平時,若既陷於患難,而後悔其不謹,亦無益矣,有自知之明者,不會嫉怨人之勝我。明乎事由命不盡由人者,不會怨天之不助我。一味怨人者必致窮睏,一味怨天者,太無志氣。錯誤在己,而責之他人,豈不太迂愚乎哉?
榮辱之大分①,安危利害之常體②;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製人,窮者常製於人③;是榮辱之大分也。材愨④者常安利,蕩悍⑤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⑥,危害者常憂險⑦;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今註]
①分,分界;大,謂大致,未必盡然,但大概如此。與《勸學篇》“禮者法之大分”稍異。
②體,體用之體。體,猶本也;用,猶末也。淺言之,體即根由,用即作用也。
③製於人,謂為人所製服。
④材愨,當依汪中、王念孫校皆云作樸愨,樸即謹願貌。
⑤蕩悍,梁啓雄雲:“放蕩兇悍也。”
⑥樂易,歡樂平易也。
⑦憂險,猶憂危也,指心情言。
[今譯]
論到榮辱有大分,安危利害有常體,大抵以義為先,以利為後者榮,以利為先,以義為後者辱。榮者為人所尊,故常通達,故常製人;辱者為人所鄙,故常窮睏,故常為人所製;是榮辱之大分界也。樸愨謹願者常安利,放蕩強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心常樂易,危害者心常憂危,樂易者多長壽,憂危者多短折;是安危利害常然之根由也。
夫天生蒸民①有所以取之:志意緻修②,德行緻厚,智慮緻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③,舉措時④,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傢也。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⑤也。循法則度量⑥,刑闢圖籍⑦,不知其義,謹守其數⑧,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傅,以持⑨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孝弟原愨⑩,軥錄疾力{11},以敦比{12}其事業,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飾邪說,文姦{13}言,為倚事{14},陶誕突盜{15},惕悍憍暴{16},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是姦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其定取捨楛僈{17},是其所以危也。材性知能{18},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19},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20}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21}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22}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23},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24}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註錯{25}之當,而小人註錯之過也。故熟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26}。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註錯習俗{27}之節異也{28},仁義德行,常安之術{29}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30},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31}其常{32},而小人道其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 《荀子今註今譯》自序 | 凡例(1) | 凡例(2)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1)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2)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3)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4)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5)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6)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7)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1)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2)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3)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4)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5)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6)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1)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2)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3)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4)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5)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6) | 第二捲 榮辱篇第四(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