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荀子今注今译   》 第二卷 荣辱篇第四(3)      Wang Yunwu    Xiong Gongzhe

  鲦■①者,浮阳②之鱼也;胠③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今注]
  ①鲦■,鱼名,但字书无此“■”字,当依王念孙校作“魾”,魾即鲂之异名;鲦,魾,实两种鱼也。鲦音稠,魾音丕。
  ②浮阳,浮于水而就阳气也。
  ③胠当依俞樾校作“阹”,阹于沙,谓被沙所遮阻也。
  [今译]
  鲦与魾此种鱼,是好浮于水面就阳气之鱼,一旦被沙遮阻,而后求水,便无及矣。人自当谨慎于平时,若既陷于患难,而后悔其不谨,亦无益矣,有自知之明者,不会嫉怨人之胜我。明乎事由命不尽由人者,不会怨天之不助我。一味怨人者必致穷困,一味怨天者,太无志气。错误在己,而责之他人,岂不太迂愚乎哉?
  荣辱之大分①,安危利害之常体②;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③;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悫④者常安利,荡悍⑤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⑥,危害者常忧险⑦;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今注]
  ①分,分界;大,谓大致,未必尽然,但大概如此。与《劝学篇》“礼者法之大分”稍异。
  ②体,体用之体。体,犹本也;用,犹末也。浅言之,体即根由,用即作用也。
  ③制于人,谓为人所制服。
  ④材悫,当依汪中、王念孙校皆云作朴悫,朴即谨愿貌。
  ⑤荡悍,梁启雄云:“放荡凶悍也。”
  ⑥乐易,欢乐平易也。
  ⑦忧险,犹忧危也,指心情言。
  [今译]
  论到荣辱有大分,安危利害有常体,大抵以义为先,以利为后者荣,以利为先,以义为后者辱。荣者为人所尊,故常通达,故常制人;辱者为人所鄙,故常穷困,故常为人所制;是荣辱之大分界也。朴悫谨愿者常安利,放荡强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心常乐易,危害者心常忧危,乐易者多长寿,忧危者多短折;是安危利害常然之根由也。
  夫天生蒸民①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②,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③,举措时④,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⑤也。循法则度量⑥,刑辟图籍⑦,不知其义,谨守其数⑧,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傅,以持⑨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孝弟原悫⑩,軥录疾力{11},以敦比{12}其事业,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饰邪说,文奸{13}言,为倚事{14},陶诞突盗{15},惕悍憍暴{16},以偷生反侧于乱世之间,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虑之不深,其择之不谨,其定取舍楛僈{17},是其所以危也。材性知能{18},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19},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20}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21}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22}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23},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24}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25}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熟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26}。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27}之节异也{28},仁义德行,常安之术{29}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30},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31}其常{32},而小人道其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Source】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荀子今注今译》自序凡例(1)凡例(2)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1)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2)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3)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4)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5)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6)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7)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1)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2)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3)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4)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5)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6)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1)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2)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3)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4)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5)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6)第二卷 荣辱篇第四(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