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母親楊沫   》 11.出版後的影響(2)      老鬼 Lao Gui

  此緻
  敬禮
  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
  1958年5月26日
  共青團北京市委宣傳部也給母親來函說:
  據北大團委會同志講,北大同學對《青春之歌》很感興趣,爭先恐後讀,讀了之後就特別希望見一見作者,聽聽作者的講話。我們知道楊沫同志身體不大好,不敢冒昧介紹又感到他們的盛情難卻,尤其是北大同學的要求與別處還有所不同。現在介紹他們去跟楊沫同志當面談一談。如果健康情況允許的話,是否跟北大同學講一次。……
  於是,母親分別去了北京大學和第6中學,與大學生、中學生們見了一面。
  到6月份,《青春之歌》已印了39萬册。劉導生和袁鷹都撰寫文章,肯定了《青春之歌》。
  群衆來信絡繹不絶。
  17歲的天津讀者王世廉來信說,看完書後,對作者有一種孩子想母親似的感情。特嚮楊沫提出:您作我的好媽媽行嗎?請答應吧。
  來信最多的是詢問林道靜、盧嘉川等書中人物是否還活着。
  有一個戰士來信表示,一口氣讀了兩遍,迫切想知道林道靜現在什麽地方工作,叫什麽名字,她的身體怎麽樣,並說部隊裏很多同志讀完後,都關心她,懷念她,認為她是一個受人愛戴和敬仰的同志。
  武漢軍區空軍司令部某部甚至開來公函,請求作傢楊沫提供林道靜的具體地址,以便直接與她聯繫,更好的嚮她學習。
  有幾個南京的女學生來信說,她們曾幾次到雨花臺尋找盧嘉川的墳墓,非常遺憾沒有找到。
  由於反應強烈,當年8月中國評劇院的著名演員小白玉霜親自上門找到母親,要把《青春之歌》改編為評劇。
  這年的12月2日,大連工學院學生發來一份字數很長的電報,代表4320名共青團員和6371名同學請求母親去大連與他們一起紀念一二·九學生運動。
  外文出版社的同志登門求見,嚮母親表示要把此書翻譯成英文。
  朝鮮和蘇聯的同志也與母親商談,要把小說翻譯成朝鮮文和俄文
  衹短短幾個月時間,母親就從默默無聞的普通幹部一躍而成為在報紙上經常出現的知名人物。
  《林海雪原》在當時的影響也很大,也幾乎傢喻戶曉,但它似乎更倚重傳奇的故事情節取勝,有點驚險小說的味道。而《青春之歌》沒有那些傳奇情節,靠一個有小資味兒的女主人公的真實生活經歷,抓住了讀者的心。這種影響,比一個戰鬥故事,一場剿匪戰鬥,也許更深入靈魂,更為廣大學生和知識文化界所接受。
  也有頭腦比較封建的人批評《青春之歌》中的女主角接二連三地戀愛,很不嚴肅。其實那正是人類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有什麽可議論的地方也往往是人性的普遍弱點,所以才能激起那麽多人的強烈共鳴。
  隨着《青春之歌》一書在全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母親忙了起來,電話和拜訪者絡繹不絶。這兒請,那兒請;這約稿,那約稿;這個采訪,那個采訪。父親勸母親:采訪一律不見,邀請一律不參加,以免讓人說你搞個人名利。
  母親卻認為這太絶對了,會脫離群衆。
  母親在1958年9月5日的日記中記載,邵荃麟的愛人葛琴告訴她,這次去蘇聯開亞非作傢會議的作傢名單裏有她。
  10月4日,母親隨中國作傢代表團乘飛機前往蘇聯塔什幹。代表團團長為茅盾,副團長為周揚、巴金,秘書長是戈寶權。團員有葉君健、劉白羽、麯波、祖農·哈迪爾、季羨林、趙樹理、袁水拍、郭小川(兼副秘書長)、納·賽音朝剋圖、庫爾班·阿裏、許廣平、張庚、楊朔、楊沫、瑪拉沁夫、謝冰心、肖三。
  女作傢中衹有許廣平、謝冰心和楊沫三人。
  母親從無名之輩一下子與這兩位文壇名流連在一起。
  恐怕連母親自己也沒料想到,總在疾病的折磨下頻頻恐懼的她,單位調級唯一沒有份兒的她,小說出版後還被點名批評的她,幾個月之後,竟然會被上級如此重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長江文藝出版社
前記1.缺少溫暖的傢(1)1.缺少溫暖的傢(2)2.抗婚與失業(1)
2.抗婚與失業(2)3.與張中行相戀(1)3.與張中行相戀(2)4.兩人分手(1)
4.兩人分手(2)5.共産黨員是好人(1)5.共産黨員是好人(2)6.與共産黨員馬建民結合(1)
6.與共産黨員馬建民結合(2)7.戰火中錘煉(1)7.戰火中錘煉(2)7.戰火中錘煉(3)
8.寫《青春之歌》前夕(1)8.寫《青春之歌》前夕(2)8.寫《青春之歌》前夕(3)9.動筆寫《青春之歌》(1)
9.動筆寫《青春之歌》(2)10.《青春之歌》出版坎坷(1)10.《青春之歌》出版坎坷(2)10.《青春之歌》出版坎坷(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