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國下   》 殊途同歸(5)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是因為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想通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範文瀾先生所說:“士族障礙着曹操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毋寧說是嚮曹操交換做官特權。”然而,曹魏畢竟是一個“非士族”的“法傢寒族政權”。一旦改變性質,變成士族地主階級的,還有什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呢?所以,曹丕的魏朝已不是曹操的魏國。曹丕成功代漢之日,也就是曹魏行將滅亡之時。以司馬傢族為首的士族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不過是為士族的政權再次加冕。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終於滅亡的根本原因。
  那麽,孫吳和蜀漢又如何?
  孫吳和蜀漢原本沒有資格建國。孫權的父兄靠着武力搶了一塊地盤,但那在理論上衹是帝國大廈裏面的一套公寓,孫權自己沒有房産證的。劉備就更可憐,不要說房子,連房間都沒有,衹能藉別人的住。他們能夠自己蓋房子,還得感謝曹操開了一個頭,也得感謝曹操為他們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曹操提供的正面經驗是:士族並不可怕,非士族也能奪取天下。曹操提供的反面教訓是:士族的勢力極大,衹能利用,不能對抗。
  因此,孫權和劉備采取了與曹操不同的建國路綫和戰略方針。如果說,曹操是逆流而上,那麽,孫權和劉備,則一個是順勢而為,一個是繞道而行。順勢而為的是孫權。這就是“江東化”,亦即“本土化”。前面講過,東吳政權的主體,原本是以周瑜為代表的淮泗將領,和以張昭為代表的流亡北士。這些人都是外來力量,黨羽不多,勢力不大,根基不牢,可以放心使用。但也正因為如此,孫權不能單靠他們來建國。單單依靠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東吳就永遠是一個飄忽的政權。因此,孫權衹能“江東化”,也必須“江東化”。於是,他毅然將一部分政權和一部分兵權,分別交給了顧雍和陸遜。在孫權那裏做官的吳郡“四大傢族”(顧陸朱張)子弟,更是數以千計。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就和孫吳政權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孫吳政權的利益,就是江東士族的利益。即便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江東士族也要捍衛孫吳政權。這正是孫吳在三國當中治理得最差,持續時間卻又最長的原因之一。
  但是,一切策略都是雙刃劍。“江東化”雖然夯實了孫吳政權的基礎,卻也改變了孫吳政權的性質。前者是孫權希望的,後者則是孫權害怕的。這就使得孫權內心分裂,心理變態,作風剛愎,作為乖張,對江東士族更是疑神疑鬼。上一集講的幾個案子那樣令人費解,恐怕就有這方面的原因。事實上,孫權臨終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一個大將軍諸葛恪,一個會稽太守滕胤,都是“流亡北士”的後代。孫權是至死都不真正相信江東士族的。因此,孫權淫威獨擅,用刑嚴峻;東吳言路不通,離心離德。吳國成為內部最不穩定的國傢。更何況,江東士族也鬥不過北方士族,因此孫吳終於亡於晉。
  如果說曹魏是“非和平演變”,孫吳是“本土化生存”,那麽,蜀漢就是“計劃外單列”。按理說,劉備原本是沒有資格建國的。他雖然有皇族、宗室的身份,左將軍、豫州牧的頭銜,但那都是“空頭支票”,並不管用。他也有自己的小集團,但“武士強謀士弱”(範文瀾語),成不了氣候。所以,群雄逐鹿的時候,沒什麽人把他看作競爭對手。魯肅的“東吳版《隆中對》”,也衹說與曹操、劉表三分天下。蜀漢,實在是“計劃外”冒出來的政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內容簡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難容水火(1)難容水火(2)難容水火(3)難容水火(4)難容水火(5)
難容水火(6)難容水火(7)無力回天(1)無力回天(2)無力回天(3)無力回天(4)
無力回天(5)無力回天(6)無力回天(7)殊途同歸(1)殊途同歸(2)殊途同歸(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