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图说北齐高洋墓   》 第26节:瘗窟之迷(图)      Zhu Yan

  高洋墓中就有着这样的时代特色。随葬品中的半跪陶骆驼,形象逼真,显然塑造这件陶俑的工匠有着长期观察骆驼的生活经历;随葬品中,有大量戴着风帽的陶俑。这是一种军服的帽子,又叫鲜卑帽,起源于鲜卑族,在北魏时期的军队中广泛使用。从高洋墓的风帽可以看到,鲜卑帽为圆顶,帽子最有特点的地方是脑后及两侧都垂至肩部,我们称之为帽裙。
  
  2湾漳墓陶俑(21):1622号风帽俑
  鲜卑族原来活动的北方草原风沙大,帽裙可以在野外遮蔽风沙。帽裙的作用还有另一个说法:西魏、北周的创建者宇文泰,因脖子上有一个显眼的瘤子,为了不被别人看到,他在谒见皇帝时总戴着有帽裙的风帽,用来修饰仪容。后来他的这一习惯被部下仿效。
  
  2湾漳墓陶俑(22):887号风帽俑
  鲜卑族在外貌上和汉族有什么区别吗?在高洋墓墓道壁画的106个人物里,哪一种特点是鲜卑族的呢?这真是一个有趣而又困难的问题。
  墓道西壁第15人、西壁第42人是最典型的高鼻、高颧、浓须形象,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物,在106个人物形象中占有的比例较大,他们与传统的汉人形象迥然不同。
  从事高洋陵墓壁画创作的,都是当时的一流画家,从他们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看,这些形象的绘制应该是有依据的。在东魏、北齐这个以鲜卑族为中心的贵族政权中,政府人员除了任用汉人外,大量的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那么壁画中描绘鲜卑族官吏、其他北方民族官吏的形象也就十分自然了。
  尽管壁画中的人物谁属于鲜卑族一时尚无定论,但这些形象特征的差异,却反映了东魏、北齐社会的民族融合现象。
  鲜卑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消失的古老民族,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逐渐会被人们更清晰地了解。
  "瘗窟"之迷
  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当时的都城洛阳,僧寺就多达1300余所,僧侣众多。最著名的永宁寺内,矗立着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永宁寺方形佛塔,在夕阳的映照之下闪烁着熠熠的光华。
  20世纪70年代,永宁寺塔基遗址被发掘出土,研究者根据发掘结果,复原出来的永宁寺佛塔高达100余米。这曾经是一座辉煌一时的佛寺,由北魏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兴建。胡太后权倾一时,建造的佛塔成为雄伟的奇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述说,在距离洛阳都城百里之遥,就可以看到永宁寺高高的佛塔了;而"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东魏迁都邺城后,社会崇佛的风尚依然长盛不衰,北齐皇帝在邺城西北部开凿了响堂山石窟寺,在陪都晋阳城西部开凿了天龙山石窟寺。特别是文宣帝高洋,对于佛教特别热衷,有人认为,邺城西北六十华里鼓山的响堂石窟,就是高洋亲自下令兴建开凿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重庆出版社
第1节:通往湾漳之路第2节:七十二疑冢第3节:北朝陵墓群调查第4节:最高大的坟丘天子冢(图)
第5节:开进湾漳村(图)第6节:初见帝王威仪(图)第7节: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图)第8节:墓道壁画人物
第9节:两侧的仪仗队列第10节:地下水出现了(图)第11节:朱雀门中睡国宝(图)第12节:被侵扰的武士(图)
第13节:墓葬部分被盗掘(图)第14节: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图)第15节:锁定陵墓主人第16节:苍狼出世(图)
第17节: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第18节:双面皇帝第19节: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第20节:乍现盛世曙光(图)
第21节:华丽时代(图)第22节:色彩纷呈的时代(图)第23节:画家的线条老到纯熟第24节:迷雾重重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