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恭儉勤勞 寧亂靖寇(1)
梅毅 Mei Yi
——陳文帝陳蒨陳霸先死時,“內無嫡嗣、外有強敵,宿將皆將兵在外,朝無重臣”。章皇后雖是婦人,也非常明敏,急召侄兒臨川王陳蒨入都,秘不發喪。但老皇帝屍身逐漸發臭,中書侍郎蔡景歷又怕在宮內做棺材“斤斧之聲聞於外”,泄漏消息,便與宮人用蜂蠟做棺材,先把陳霸先屍身密封起來,免得臭味招蒼蠅。
侯安都還軍時正好與陳蒨相遇,便一起馳還建康。衆臣皆推陳蒨為帝,這位臨川王“謙讓不敢當”。章皇后覺得自己親生兒子陳昌在長安未歸,開始時不肯下令讓侄子繼位,朝廷上下惶惶不决。最後,還是侯安都在朝會中表態:“今四方未定,何暇及遠(來不及等陳昌來繼位)!臨川王有大功於天下,應共立之!今日之事,後應者斬1於是,侯大將軍按劍上殿,入後宮見章皇后,索取璽書,“又手解(陳)蒨發,推就喪次”,讓他以皇儲身份發哀舉喪。於是,陳蒨就成為陳朝的第二任皇帝。
聽聞陳武帝已死,一直秣兵厲馬的王琳便於公元560年3月進軍柵口,陳將侯瑱在蕪湖屯軍,雙方相持。西南風起,處於順風的王琳“自謂得天助,引兵直驅建康”。但侯瑱等人從蕪湖連連出兵,跟隨王琳軍後,“西南風翻為(侯)瑱用”。王琳派軍士擲火攻陳朝水軍,“皆反燒其船”,侯瑱也使火攻,大敗王琳,接應王琳的北齊軍在西岸“自相蹂踐,並陷於蘆荻泥沼中”,死傷無數。最後,王琳乘小船突陣逃跑,衹與左右親隨及妻妾數十人掙得性命,跑到北齊地面尋求庇護。畫虎不成反類犬,假使周瑜地下有靈,非得大大譏駡王琳一番。
打敗王琳與北齊聯軍,不久又破反叛的熊曇朗、周迪等人,陳文帝的帝座算是坐穩了。
陳霸先當皇帝時,屢嚮西魏乞要兒子陳昌,魏人扣住不放;陳霸先一死,陳蒨繼位,西魏居心不良,反而馬上放陳昌歸建康。由於王琳起兵阻道,陳昌一直被擋在安陸。王琳敗後,道路通暢,陳昌便啓程返建康,行於半路,陳文帝封其為衡陽郡王。由於自恃是陳霸先嫡子,陳昌對於自己沒有及時當上皇帝很生氣,給堂兄陳蒨寫信,“辭甚不遜”。
陳文帝很不高興,對侯安都說:“太子快回來了,我得找個地方當藩王去養老。”侯安都是明白人,陳文帝又是自己當時力推,馬上回答:“自古豈有被代天子1自告奮勇,侯安都帶兵去“迎接”陳昌。
過江時,侯安都揮卻陳昌左右,自己與這位“真太子”兩人登於船樓頂處“賞景”,沒說幾句,侯大將軍就掏出繩子把陳昌雙手捆縛,以布塞口,頭朝下扔入江中淹死。然後,侯大將軍帶自己人換船,鑿漏了陳昌座船,遍殺陳昌從人以滅口。諸事辦完,侯安都上表,宣稱陳昌渡江時遭遇“事故”,船壞被淹死。
陳昌之死,看似可憐,從歷史角度看,此人也是活該。北周宇文氏姦狡,總愛挑撥別人骨肉相殘從中取利。蕭紀與蕭繹相爭,宇文氏得巴蜀;蕭察與蕭繹相鬥,宇文氏得江陵。陳昌身經數事,按理應該從大義出發,拒不返江南也好,或低調返江南做一藩王也好。他如此氣勢洶洶回去與堂兄爭位,假如被一些人擁戴,陳朝內亂必起,宇文氏又可趁機得利,滅亡建康漢文明最後一脈。由此觀之,正是陳昌的“愚而不仁”,也怪不得陳文帝的“躁而不義”。
陳昌喪柩至建康,陳文帝假裝悲痛,“親出臨哭”,把堂弟風光大葬。葬禮畢,立封侯安都為清遠公。
殺掉堂弟,但親弟陳頊還在長安,陳文帝便以割地為條件,以土換人,西魏終於把陳頊“歸還”給陳文帝。這位文帝親弟一回來,便授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以安成王的尊位統攝文武大政。天道好還,陳文帝死後,正是這位皇帝親弟陳頊廢掉了陳文帝的兒子,自己坐上了帝位。
陳文帝天嘉四年(563)六月,陳蒨又除掉了對他有擁戴大功的司空侯安都。
侯安都,字成師,始興麯江人,數世為郡裏大姓。自陳霸先嶺南起兵,侯安都就擁兵相從,“攻蔡路養,破李遷仕,剋平侯景,並力戰有功”。尤其是攻殺王僧辯,侯安都作為先鋒將、先鋒兵,單身一人被人扔過石頭城女墻,確實獨膽英雄。如此一個赳赳武夫,“工隸書,能鼓琴,涉獵書傳,為五言詩,亦頗清靡”,文武全纔,世所罕有。而後,侯安都又率兵屢破北齊軍,生擒數員北齊大將,並協助周文育擒斬梁宗室蕭勃。沌口一戰,雖敗於王琳,侯安都又能虎口脫臉,威名未墮。陳霸先死後,推陳文帝繼位,殺掉礙事的陳昌,又進敗王琳、留異。於陳文帝而言,侯安都怎麽說也是第一功臣。所以,投桃報李,陳文帝榮顯侯安都一傢老小,其父病死,文帝在建康予其風光大葬。侯安都小兒子侯秘纔九歲,就被授為始興內史。
由於功勳卓著,又“有恩”於陳文帝,侯安都慢慢“膨脹”起來,多次招聚文武之士,“或射馭馳騁,或命以賦詩,第其高下,以差次賞賜之”,完全就是個曹操大丞相的陳朝版。而且,其部下將帥仗着侯安都勢力,多違法亂紀,朝廷查處,紛紛逃入侯安都處躲避,廷尉也不敢抓人。“世祖(陳蒨)性嚴察,深銜之”。侯安都恃功自傲,無所收斂,“日益驕橫”,連給皇帝的書奏也不依格式,批公文一樣隨開隨啓,想寫什麽就寫什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 | 三分一統晉業興 | 大好江山誰承繼(1) | 大好江山誰承繼(2) | 大好江山誰承繼(3) | “牝雞司晨”朝綱紊(1) | “牝雞司晨”朝綱紊(2) | “牝雞司晨”朝綱紊(3) | 樹欲靜而風不止(1) | 樹欲靜而風不止(2) | 樹欲靜而風不止(3) | 血肉橫飛殺戮始(1) | 血肉橫飛殺戮始(2) | 血肉橫飛殺戮始(3) | 血肉橫飛殺戮始(4) | 攻伐大亂滿京城(1) | 攻伐大亂滿京城(2) | 攻伐大亂滿京城(3) | 你方唱罷我登場(1) | 你方唱罷我登場(2) | 你方唱罷我登場(3) | 你方唱罷我登場(4) | 你方唱罷我登場(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