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东西晋演义   》 第二五五回 秦王集议寇江南      Yang Erzeng

  秦王坚大会文武群臣于太极殿,而谓众文武曰:“自吾承业以来,垂二十余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之士卒,可有九十七、八万,粮草不计其数,吾欲自将以讨之,汝等所议为若何?”当朱彤曰:“今秦得天下大半,更兼国富兵强,若起倾国之师,躬行天罚,则江南克期可定矣。”
  秦王大悦曰:“此乃吾之所志也。”左仆射权翼进曰:“臣以为晋未可伐。夫以为纣之无道,天下离心,八百诸侯不谋而集,武王犹曰:‘彼有人焉,乃回归止旆’,后三仁诛放,始奋戈牧野,而得成功。今晋虽微,未闻丧德,君臣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有人焉。依臣愚见,晋不可以加兵。”
  时秦王坚闻其语,默然久曰:“诸君可各言其志,朕自量之以行。”太子左卫率石越上言曰:“今岁镇星守斗牛,福德在吴。天文有准,悬象无差,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有长江之险,民为之用,不可犯也。”秦王坚曰:“吾闻武王伐纣,逆犯岁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且筑室道傍,阻计万端,无时可成功,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各有异同,坚命且退,容再计议。
  独留弟苻融议之。苻融曰:“晋不可伐者三。”秦王坚作色曰:“汝复如此,则天下之事,吾与谁言之?”融泣曰:“今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晋未可灭,昭然甚明,若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以弱卒数万自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腋,不可悔也。臣智识愚浅,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之英杰,陛下每拟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终之言乎?”秦王坚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量朕之才,不在晋下,文武之贤,勇略过人,如何不可伐也?”融又谏曰:“国家本戎狄也,正朔朝会不归,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也。”秦王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耶?汝不知通变耳!”秦王坚不纳,呆融辞出。
  先是有沙门,名道安者,秦王坚尤信重之,出入与秦王坚同辇。至是群臣出朝,正遇道安入内,群臣谓道安曰:“主上欲有事于东南,公何不为苍生致一言也?”道安曰:“吾即谏之。”于是道安入见秦王,秦王谓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安曰:“陛下应天御世,居中土制四维,自足以比隆尧舜,何必栉风沐雨,经略远方也?”
  亦不纳之。
  忽慕容垂入,秦王坚问曰:“吾欲伐晋,收江南,群臣言不可,卿意云何?”垂曰:“今天下秦得十分之七,独东南一隅未归,若以陛下之神武,文武之贤能,大兵一出,何期不捷?陛下可以乾纲独断,勿采群臣之言,以致留患于子孙也。故《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宜断圣心足矣。昔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若从众言,岂有混一四海之功也?”秦王坚大悦曰:“与吾定天下者,其惟卿乎?”
  言讫,赐帛五百匹,即令其点兵。
  张夫人闻知亦谏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主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顺之,故功无不成。黄帝服牛乘马,因其性也;禹浚九州,障九泽,因其势也;后稷播植五谷,因其时也;汤武率天下而攻桀、纣,因其心也;今朝野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妾不知何所因也?自秋冬以来,鸡夜鸣,犬哀吠,厩马多惊,武军兵器自动,皆非出征之祥也!”坚曰:“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
  坚幼子铣,最有宠,亦谏曰:“国之兴亡,系贤人之用命。今阳平公,国之谋主,而陛下违之;晋有谢安、桓冲,而陛下伐之,臣窃惑焉!”坚曰:“天下大事,孺子安知?”
  秦王坚下诏,大举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以上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下书期克之日,晋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谏曰:“垂、苌我之仇敌,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娴军旅,何可听也?”坚不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一回 王浚王浑大争功第二回 罢武备诸胡兵起第三回 袁甫衔玉于何勖第四回 北魏祖逢天女配
第五回 夷夷兵犯没鹿回第六回 窦龙以谋攻力微第七回 拓跋力微霸长川第八回 束皙诚心祈天雨
第九回 刘毅对帝似桓灵第十回 石崇与王恺斗宝第十一回 刘毅论上中正九品第十二回 武帝托孤立惠帝
第十三回 后父杨骏独秉政第十四回 贾后南风夺朝权第十五回 贾后谋害皇太后第十六回 八王用事相图害
第十七回 司马亮专权执政第十八回 司马玮杀亮夺权第十九回 楚王司马玮执政第二十回 帝用华计杀楚王
第二十一回 陆云县治若神明第二十二回 赵王伦征胡三寇第二十三回 周处合兵讨氐羌第二十四回 周处战死在羌阵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