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三 交趾省的設立與永久脫離      柏楊 Bai Yang

  與鄭和下西洋同時發生的,還有交趾(越南北部)的得而復失。
  以大羅城(古交趾城,越南河內)作為首都的交趾王國,十二世紀時,中國改封它的國王李日(火尊)為安南國王,遂改稱安南王國。後來李氏王朝男嗣斷絶,女兒繼位,生子陳日煊,遂轉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王國外,對內和對其他國傢,都稱大越帝國。上世紀(十四)末,駙馬黎季囗當權。本世紀(十五)初,黎季囗把嶽父傢陳姓王族,全部屠殺。宣稱自己是中國儒傢聖人係統虞舜帝姚重華後裔鬍公滿的子孫,於是改名鬍一元,命他的兒子鬍蒼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國。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說,陳氏王族已經絶嗣,鬍蒼是公主之子,請求準予代理國王。中國政府想不到其中如此麯折,就册封鬍蒼當安南國王。
  可是,陳氏三族的一位漏網之魚陳天平王子,卻逃到老撾玉國(寮國),老撾是中國藩屬之一,把陳天平送到中國。恰巧鬍一元的使節也到首都應天(江蘇南京),他們本都是陳氏王朝的故臣,見了陳天平,驚愕下拜,這證實他王子的身份,並無錯誤。中國政府嚮鬍一元責問,鬍一元上奏章謝罪,請求準予迎接陳天平返國復位。
  本世紀(十五)一四○五年,中國派大將黃中率軍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次年(一四○六),進入安南國境後,沿途歡迎人員,都十分恭順,黃中的戒備因之大為鬆懈。當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時,山路險峻,樹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間伏兵四起,護送軍團錯愕之間,伏兵已把陳天平殺死,嚮南撤退。在陳天平身旁擔任護衛的中國若幹高級官員,也都喪生。黃中急集中兵力反擊時,橋已被砍斷,伏兵在南岸叩拜說:“我們不敢拒抗天朝,但陳天平不過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國貧乏,不能招待天朝大軍,請回,我們國王自會請罪。”
  這種戲侮性的流血手段,使中國沒有回轉餘地。四個月後,遠征軍在名將張輔率領下,進入安南,大破鬍一元的象陣。明年(一四O七),鬍一元父子被擒。
  鬍一元父子送到中國後,在監獄裏囚禁了一些時候,即被釋放,發遣到廣西為民。廣西雖跟安南王國相鄰,但鬍一元已沒有影響能力。
  鬍姓王朝覆滅,陳姓王朝又沒有近親。而安南王國故地從紀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於是,中國宣佈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這個從十世紀脫離中國而獨立的國土,經四百餘年的隔絶,再回歸祖國。
  可是,不幸的是,祖國的明政府帶給新交趾省的,卻是腐敗的統治。第一是地方官員,大多數來自鄰近的廣西、廣東、雲南三省區,衹不過略識文字,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衹有一個:發財。第二是宦官,監軍太監馬騏,是事實上安南軍區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長,他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衹,數目不足時,就對交趾人逮捕拷打,極盡殘酷。
  交趾人無處申訴,官逼民反的形勢完成,於是叛變紛起,遍地戰鬥。其中最有力的一支是清化府俄樂縣警察局長(巡檢)黎利。黎利最初集結兵力時,交趾省兩位副省長(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徵討,本來可能撲滅,但馬騏不願看到他們勝利,而把精銳部隊留着自衛,衹撥給他們數百名老弱殘兵,結果二人戰死,黎利的勢力途不能控製。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團司令官(安南總兵官)王通,在交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餘人。明年(一四二七),中國援軍司令官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死,七萬餘戰士全部被殺。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準,就嚮黎利求和,允許退出交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築壇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衹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嚮明政府發動政治攻勢,用陳(上日下高)的名義,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册封。中國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三通私自求和消息,又覺得中國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而戰,於是順水推舟,册封陳(上日下高)當安南國王,撤銷交趾剩這個新省回到中國衹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脫離,直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可是,等到中國官員和武裝部隊撤退之後,黎利上奏章說陳(上日下高)已死,請求改封他自己。中國明知道他在耍花樣,但已無力再發動戰爭,衹好册封黎利當安南國王。
  不過黎利並無意與中國對抗,他在被封之後,對中國繼續執行傳統的事奉大國政策,邦交更為敦睦。
  ——馬騏以激變番邦罪,處斬抄傢,然而已無補於大局。歷史沉痛的證實,貪污對中國的傷害太大了,無數民變兵變,辱國失地,政權覆滅,以及大屠殺大流血,幾乎全都起因於官員貪污,和由貪污而引發的暴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