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新史   》 第四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91)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第四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1)
  從中國共産黨的觀點看--這是與中國人民不同的觀點,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七年末這開頭的八年,是人民共和國重建、成長、革新的創造期。這個有希望的開端後面,有兩個大災禍大動亂時期:第一個是一九五八至一九六〇年的"大躍進",在這之後有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五年的經濟重建期;第二個即是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至一九七六年毛澤東逝世的時期。這四個連續的時期中,第一、第三兩期是出色的共黨組織者與行政人才領導的,第二、第四兩期卻是毛澤東主控的。
  我們將從共黨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三年鞏固政治控製開始,然後談到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七年進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農業與蘇聯式工業化的經濟轉變。自一九五八年起,從事農業工作的民衆被組成將維持二十年之久的生産係統,至毛澤東於一九七六年死後為止。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狂暴太過火,招致中國社會各重要層面的反感,以致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這十年被貶為"迷失的十年"。
  七〇年代間,各大學逐漸復課,一九七八年底鄧小平終於掌控全權後,開始了以"四個現代化"為口號的聯合發展時代。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的十年改革高潮期中,時常出現意見分歧、激烈爭辯,甚或有管製導引經濟成長的政策徒勞一場的情形。事實終將揭示,中央政府和黨攜手合作也控製不了中國人民的物質進步。政府的工具手段辦理抑製鎮壓沒有問題,在現代世界中擔任領導卻不敷用了。中國的未來命運,端看政治組織者用人的能力如何,是否能善用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這包括有專長的科學人才,以及對於迫切社會文化問題有創意響應的作傢和藝術傢。因此,政治制度是問題的重心。"民主"成為與共黨專政的"四個堅持"相對立的口號。控製的經濟未能充分滿足人民需求,導致試行部分市場經濟的策略,其結果有好有壞。
  經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的十年改革,中國共産黨發現,一九八九年再要走回頭路已經無益。到了一九九一年,各省的發展迅速推進,而且對中央的指令衹做表面應付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總序餘序
自序理解中國歷史的方法
第一捲 君主專製的興衰第1章  起源:考古之發現
第2章  首度統一:帝王的儒學第3章  佛教時代的再統一
第4章  中國最偉大的時代:北宋與南宋第5章  宋代中國與內亞細亞的矛盾
第6章  明代的政府第7章  清朝治世
第二捲  帝製中國的晚期(1600-1911)第八章  成長而無發展之矛盾
第九章  邊境騷動與門戶開放第十章  造反與中興
第十一章  早期近代化與清朝衰微第十二章  共和革命 一九〇一--一九一六
第三捲  中華民國(一九一二--一九四九)第十三章  追尋中國的文明社會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與南京政府第十五章  中國共産黨之復臨
第十六章  中國的抗日之戰(一九三七--一九四五)第十七章  內戰與國民黨在臺灣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