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教育(1)      李鍌 Li Xian

  孟子的教育思想,乃以人性本善為出發點,認為教育之道,應重潛移默化,使其自動自發,擴充善性,自然成德,所謂“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告子》下·二)除了自動自發,還必須專心緻志,持之以恆;絶不能“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更不能“一曝十寒”,如此才能日進有功,終底於成。此為孟子教育思想中基本之概念,故本大類首列“自動自發”。
  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有目標,還得確立標準,好比射箭,“必至於彀”;好比大匠教人,“必以規矩”,如此教育才能獲得成效。孟子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成聖成賢,而教學的最高標準,是“求其自得”。因為惟其自得,研究學問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才能日積月纍,臻於聖賢的境界,故列“確立標準”居於次。
  孔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裏仁》)由此可知,環境教育對人的氣質變化,影響甚深。孟子以為“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告子》上·七)即是由於環境影響所致。不過,孟子也認為好環境固然重要,但是睏逆的環境,有時反而能砥礪人,使其奮發;安樂的環境,則往往會令人頽靡不振,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傢的興衰存亡,亦復如是,可知環境教育影響之深遠,故列“環境移人”次之於末。
  一、自動自發
  孟子非常重視教育,他師法孔子,聚徒講學,闡揚聖道,影響深遠。他對於教學方法和為學之道體會得相當深刻,在《孟子》一書中,有關教學的言論,豐富而精闢;許多見解,對於現代教育來說,還是至理名言,可以給世人無窮的啓迪。本單元首列“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闡述君子教人的各種方式,這些方式,都是針對學習者的自動自發而施教。次列“教亦多術矣”章為第二章,探討“不屑之教誨”這種較為特殊的教法,是要學者能自反自省。至於“無或乎王之不智也”章,(新浪讀書獨傢首發)以及“山徑之蹊間”章,則列為第三章、第四章,以說明為學必須專心緻志,持恆不懈,纔可有成的道理。末列“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章,以見為學之道還應自動改過遷善,拜受善言,與人為善。其實“聞過則喜”即是捨己;“聞善則拜”,即是從人。捨己、從人,聖賢之學也不過此二事而已,即所謂感化、私淑,亦皆出之於自動自發。
  (一)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①,有成德②者,有達財③者,有答問④者,有私淑艾⑤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四○)
  章旨
  孟子說明君子教人的五種方式。
  註釋
  ①有如時雨化之者君子教性的方法,有像及時的雨水滋潤化育草木的情形。時雨,及時的雨。
  ②成德順着學生本有的德性加以裁成。
  ③達財就着學生本有的纔質加以指點,使學生能充分發揮。達,通達。財,材也。
  ④答問針對所問的問題加以答復指導。
  ⑤私淑艾聞君子之道於人,而私下拾取以修養自身。淑,善也。艾,音yì,治也。
  析論
  教學是藝術,必須因材施教,必須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導學生。施教的對象和情境不同,教學方法也要隨時隨地加以調整,最終的目的是讓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順着自己的性嚮,或研習道術,或發展技藝,而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對於資賦優異、自動認真學習的學生來說,老師的教導就像適時的雨水滋潤化育草木,衹要稍加指點,當下就能領會。例如《論語》記載孔子稱贊顔淵:“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顔淵的領悟力本來就很高,又能勤勉力學,不斷精進,因此對於孔子所傳授的學問都能心領神會,進而有所闡發。孔子教導顔淵,已經達到“時雨化之”的境界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