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閱世心語   》 第25節:老年十忌(5)      季羨林 Ji Xianlin

  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學和中西知識分子比較學的重要內容。
  我為什麽又拉扯上了西方知識分子呢?因為他們與中國的不同,是現成的參照係。
  西方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同中國不同,實用主義色彩極濃。一個人對社會有能力做貢獻,社會就尊重你。一旦人老珠黃,對社會沒有用了,社會就丟棄你,包括自己的子孫也照樣丟棄了你,社會輿論不以為忤。當年我在德國哥廷根時,章士釗的夫人也同兒子住在那裏,租了一傢德國人的三樓居住。我去看望章伯母時,走過二樓,經常看到一間小屋關着門,門外地上擺着一碗飯,一絲熱氣也沒有。我最初認為是喂貓或喂狗用的。後來一打聽,纔知道是給小屋內臥病不起的母親準備的飯菜。同時,房東還養了一條大狼狗,一天要吃一斤牛肉。這種天上人間的情況無人非議,連躺在小屋內病床上的老太太大概也會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吧。
  在這種狹隘的實用主義大潮中,西方的詩人和學者極少極少寫嘆老嗟貧的詩文。同中國比起來,簡直不成比例。
  在中國,情況則大大地不同。中國知識分子一嚮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過去一千多年以來,仕的途徑衹有一條,就是科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讀書人都擁擠在這一條路上,從秀纔--舉人嚮上爬,爬到進士參加殿試,僧多粥少,極少數極幸運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達到這個目的萬中難得一人。大傢衹要讀一讀《儒林外史》,便一目瞭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科舉不利,老而又貧,除了嘆老嗟貧以外,實在無路可走了。古人說:"詩必窮而後工",其中"窮"字也有科舉不利這個涵義。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詩文傳世,其原因實在耐人尋味。
  今天,時代變了。但是"學而優則仕"的幽靈未泯,學士、碩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纔、舉人、進士、狀元。骨子裏並沒有大變。在當今知識分子中,一旦有了點成就,便立即披上一頂烏紗帽,這現象難道還少見嗎?
  今天的中國社會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殘餘還不容忽視。我們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們衹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評論。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別是耄耋之年,離那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來越近了,此時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今人如此,古人何獨不然!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傢、騷人、墨客大都關心生死問題。根據我個人的思考,各個時代是頗不相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似乎更為關註。粗略地劃分一下,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對死十分恐懼,而且十分坦蕩地說了出來。這一派可以江淹為代表。他的《恨賦》一開頭就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最後幾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嚮秀和王戎"常集於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着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最後四句詩成了我的座右銘。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關鍵是:想到以後,自己抱什麽態度。惶惶不可終日,甚至飲恨吞聲,最要不得,這樣必將成陶淵明所說的"促齡具"。最正確的態度是順其自然,泰然處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人生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第4節:走運與倒黴第5節:緣分與命運第6節:牽就與適應
第7節:謙虛與虛偽第8節:時間第9節:成功
第10節:愛情(1)第11節:愛情(2)第12節:知足知不足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第17節:論朋友第18節:談孝
第19節:老年談老第20節:老年四"得"第21節:老年十忌(1)
第22節:老年十忌(2)第23節:老年十忌(3)第24節:老年十忌(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