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三、 杜甫(4)      Min Zeping

  杜甫的饮酒诗是那样朴素而真实,真实得近乎琐碎,但惟其琐碎,所以更耐咀嚼,往往余香满口。李白的饮酒诗是那样潇洒出尘,飘逸得几乎看不到日常生活的影子,但惟其飘逸,往往高处不甚寒,难以久居。所以《围炉诗话》感叹道:“子美之诗,多发于人伦日用之间,所以日新又新,读之不厌。太白饮酒学仙,读数十篇倦矣。读杜集,粗语、笨语有之,曾无郛廓语。”
  3.壮游
  从杜甫的《壮游》一诗来看,他的豪饮可能是在“不知愁滋味”的时候,因为诗歌接下来叙述了他漫游经历。杜甫一生共有三次漫游,历时长达十年之久。唐代诗人大多喜欢漫游,有人说那是他们认识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行万里路”确实为我们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但倘若以为这些诗人是为艺术而不畏艰辛四处奔波,则未免抬高了艺术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些诗人的确对自然有种本能的亲近,也有一些诗人因为“江山之助”而诗歌水平大幅度提升,但这都无法掩盖大多数诗人们以漫游来获取仕进的初衷。后人很羡慕唐代诗人的飘逸与潇洒,塞北江南,自由往来,无数风光尽收眼底,其实这也只是看到了他们风光的一面,在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些诗人的劳顿、疲惫与无奈?衣食无忧,闲极无聊,出去随便逛逛,自然很快意。可忧心如焚,前途茫然,衣衫褴褛,潦倒不堪,还得打起精神吹捧对方、推销自己,一次又一次重复同样的话语,这样的“旅游”,有谁愿意?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诗人,有几人还有兴趣漫游?
  但他们毫无选择。冯至先生说,那时候一般考官的判断能力都很弱,他们的取舍标准就是考生在社会上的声名。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在一个信息很不畅通的时代,最佳方式就是走出去,到大都市去,到最热闹的地方去,到权威们居住的地方去,大声告诉他们自己很有才。这样的经历,王维有过,李白有过,杜甫也不例外,只是游走的圈子不同,游说的对象不同。漫游者的心情也在游说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最开始兴高采烈,趾高气扬,非高官厚禄而不取,对风景民俗也非常好奇;随之筋疲力尽,没精打采,但求有人赏识,不问价钱高低;最后则是眼神黯淡,心灰意冷,对工作岗位丧失了信心,只祈望对方大发慈悲,能让自己填饱肚皮。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正式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虽然前一年他曾北渡黄河,但那主要是逃难(水灾)。他自己也说,浪迹天涯“实自弱冠之年”(《进三大礼赋表》),而他漫游的第一站是吴越。吴越风景如画自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有他的亲戚,一位姑父在常熟当主簿,一位叔叔在武康(浙江德清)当县尉。初出茅庐的书生,需要照顾与提携。不过,此时的杜甫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新奇,至于声名与仕途的要求还不迫切。他一路走来,关注的是当地的风流人物与风土人情: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
  诗人到过哪些地方呢?当时他已经到了姑苏,即现在的苏州地区,甚至在江边做好了渡海东上的准备,可惜没有能够成行。诗人说,中老年以后他一直为此遗憾,错失了一次到当时的扶桑即现在的日本去漫游的机会。到如今,我们依然为诗人感到遗憾,如果他能成行,又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在苏州,他曾去虎丘山探寻阖闾荒凉的坟墓,去石壁探访峭拔幽深的剑池,去长洲苑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去嵯峨的阊门拜谒肃穆的太庙。后来,诗人又沿着当年秦始皇东巡的路线,渡过钱塘江,登上会稽山,游览鉴湖,泛舟剡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