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遥十五年祭   》 第25节:第一辑历程(24)      李建军 Li Jianjun

  事情眼看就要"黄"了,大学送不进,中专也难保。矮胖的县文教局长领上招办干部,带上一沓子《山花》,与延安大学招生的同志恳谈,拍胸膛保证路遥在政治上出不了问题,进别的系难说,读中文系肯定能跟上。招生的同志似有所动,但仍有顾虑。直逼得县委书记赤膊上阵,乘坐全县唯一的24--50071号吉普车,频繁地出入成名后的路遥称之为"陕北某大学",去做工作。据说,当时中文系的领导,现任校长申沛昌,慧眼识英才,既求才若渴,又勇于负责,冒着风险拍了板,路遥才三步一曲折地被录入延大中文系--一步跨入他人生旅途新的驿站。
  路遥的大学生活
  白正明
  几天来,路遥的猝然离世,使我神情惶惑,他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把我一次次引入大学生活的深深回忆:在课堂上,他领悟着文学发展史的搏搏脉络;在阅览室,他欣赏着优秀文学刊物的每每精品;在图书馆,他钻研着文学大师的代表之作;在同学中,他谈论着构思、形象、情节、细节;在社会实践时,他深入生活并站到生活的高处。观察、了解、发掘平凡人生的真、善、美。
  1973年9月初,延安大学中文学系来了一名延川学员。他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灰的长制服,挎着一个当时北京知青普遍用的黄帆布背包,脚上是一双浅蓝色球鞋;他个子不高,身体胖乎乎的,头部稍向前倾,留着青年运动发型;他脸刮得青亮青亮(全脸胡),单眼皮下两只深邃的眼睛,鼻子不大不小,厚嘴唇角带着丝丝微笑。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王路遥同学。
  路遥进校不久,就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刊物和著作的海洋。他曾对我说:"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鼎盛期,出了不少好的作品,我要回到那个时期,和作家分享那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自习时,他多数在阅览室度过,翻阅了大量的文学刊物,在我的记忆中,他最感兴趣的是《延河》、《萌芽》、《收获》、《小说月刊》等。后来,他又出现在图书馆一次又一次,不知借了多少世界名著,一本接着一本读,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宿舍,有时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像久旱的庄稼苗遇上了一场垧雨,尽情地汲取着水分和营养。他说:"延大是读书的好地方,依山傍水,特别是夏天,延河滩里清新凉爽,杨家岭上松柏翠绿,环境十分幽雅。"路遥读书是有目的的,他为徐改霞的心事流下伤心的眼泪,我与他接触中发现,有的小说不只是读了一遍,而是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一次他与几位文学爱好者交谈读书体会时说:读书要有收获,就要按文学发展史的每个阶段,每个流派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去读,并要对你喜欢的作品重点地钻研,要会享受、会浏览、会大拆大卸。当时我们对他的"大拆大卸"只是理解为一般的文章结构章节之间如何安排、联系、转折、照应,情节如何展开,冲突如何布局。细节如何描写,人物如何刻划等等。他对柳青的《创业史》就是这样精读细研的。
  在路遥的床头,经常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柳青的《创业史》,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路遥百看不烦的神圣读物。一天下午,他在宿舍里躺着看《创业史》,左手拿着书,右手揉着眼睛,自言自语道:"太难,太难啦,活个人真难……"他为梁生宝的事业流下同情的眼泪,他为那群明争暗斗的人流下酸楚的眼泪。路遥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一切,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一切,深刻地把握着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他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小说作者,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思想家,柳青就是这样的人。"《人生》以至《平凡的世界》的成功,不就是证明了这个精辟论断的正确吗
  路遥的创作生涯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他在县文化馆办过文学刊物《山花》,写过诗歌、散文,并在省、地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还给县剧团写过剧本。那时,他已成为一名很有培养前途的文学爱好者。他十分喜爱柳青在《创业史》中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路遥的大学生活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洞察生活、丰富阅历、积累情感的阶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第2节:第一辑历程(1)第3节:第一辑历程(2)第4节:第一辑历程(3)
第5节:第一辑历程(4)第6节:第一辑历程(5)第7节:第一辑历程(6)第8节:第一辑历程(7)
第9节:第一辑历程(8)第10节:第一辑历程(9)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