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知人識禮(3)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就更少。三餐不繼時,還上學幹什麽?不如去放牛、打豬草,你去跟他談道,“民以食為天”就是最上道。佛傢也說“無財不養道”,前世不布施,今生極貧苦而想成道的幾乎沒有,這是“貧而忘道”。相反,一個人如果富貴了,便不把道德、法律放在眼內了。“男人有錢就變壞”嘛,二奶啦、吸毒啦,都想去嘗試一下。我還聽說有些有錢人喜歡去偷東西,真是變態。社會一般民衆的仇富心理,就是基於這樣富而無禮的行為。
  關於貧富與為學的問題,由子貢這個工商業界的鉅子提出來真是最好不過了。從子貢一生的行履看,的確夠得上“富而好禮”,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個社會想令貧、富者各有所安,就需要發展多元的價值觀。窮人衹要能夠溫飽,可讓他安於自己的纔藝、善良的美德、奉獻的精神。富人衹要有吃有喝,可以讓他安於心靈的純淨、宗教的皈依,最好能將助人當成他一生的事業。中國從積貧積弱的時代,過渡到今天基本溫飽的時候,就更需要扭轉過去偏嚮經濟發展而形成的“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心理暗示。當財富成為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標志時,人們往往會為了財富而忘失生命真正的意義,使整個社會的人心陷於淺薄。
  回到為學的話題。真正好禮、志求於道的人,是為學最好的助力劑。“如切如磋”是說用道、禮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如同樹木之剪裁、玉石之切磋,事關人生觀和目標志嚮,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如琢如磨”是說我們自己的日常修行,指在生活的細節中切切提斯,不斷精益求精。人能做到無論貧富,都能保持學習的精神,還有什麽是不能成就的呢?
  本章進一步強調了禮用對為學的好處。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人不怕別人不瞭解你,就怕你不瞭解別人。”
  為學說到底,就是“知人”,知人者智,智慧恰恰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世間的一切問題,追究起來都是人的問題,真正“知人”就是通道的人。漢代學者楊雄說:“通天、地、人之謂儒。”當中最重要的是通“人”,人的問題通達了,天地、自然萬物同時都能通達。而知人的下手處是知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己才能及人。知己的方法,就在“孝、弟、忠、信、愛人、親仁”的仁之本務中求。知己則本立,知人則禮立,本立道生,禮立而功德成就。這便是《學而第一》篇的結論之語,又是第12-16章關於禮與為學關係的結論。
  《學而第一》全篇回顧:
  第1章,講學以致用的三個原則:利益並影響時代、利益並影響他人、成就自己的君子品德。
  第2章,講為學最重要的方法:本立而道生。從基本的道德品質、基礎的學問做起,不斷日積月纍才能最後有所成就。
  第3-6章,強調為學必須真抓實幹,不巧言令色。“孝弟、忠信、愛人、親仁”這些基本的品行,是君子應務之本,乃道之所係,忽略不得,必須切實履行,一日三省。“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做好了,道就通達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