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南宮猶記上皇事(1)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北京南池子大街東側,有一處近年建成的菖蒲河公園,環境優美宜人。雖然距離鬧市衹有幾步之遙,但一走入其中,清奇的古意撲面而來,市聲一下子便被隔在了另外的時空中。每年入春後,隨着桃李綻放、槐花香飄,更是讓人神清氣爽,遐思無限。公園中,要屬普渡寺的大殿最引人註目,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壯麗古樸,還由於它含凝着明初以來許多轟轟烈烈的歷史瞬間。
  在明代,南池子地區和太廟、社稷壇一樣,是專供皇傢使用的地方,永樂時稱作“東苑”,後來稱為“南宮”或“南內”。普渡寺所在位置,明正統時原為崇質宮,是南內的核心。應該說,南內在明初不過是皇傢的又一處苑囿而已,性質有如南苑、西苑,並無特別,但由於明代唯一的一位太上皇――英宗朱祁鎮曾在此居住六年,並從這裏出發重新奪回政權,從而使南內具有了不同的意義。
  身為帝王,英宗朱祁鎮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然而一切坎坷都是從最初的平靜開始的。
  公元1436年,史稱正統元年,八歲的朱祁鎮第一回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八歲的小皇帝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一生會有那樣多的波折。人生的大起大落原非一個八歲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扶他坐上皇位的是他的祖母張太皇太後,這位女性被認為是明代後宮賢良淑德的典範;輔佐他的是由明初最著名的文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組成的內閣。一切跡象都表明,他衹要按照禮儀主持王朝儀式,聽從輔臣的安排處理國事,就能做一世的太平皇帝。
  然而,世事的發展並非總能一如人們的預期,時光的流逝總能將一切改變。圍繞着八歲小皇帝的都是老人,孩童會長大,長者會衰老,這是人世法則。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後去世,三楊中的楊榮在前此兩年也已去世,剩下的楊士奇和楊溥也都過了七十歲,行將就木。這些老人並未給英宗皇帝留下出類拔萃的可用之才,卻讓這位虛歲十六的少年皇帝得到了一個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統治天下的機會。這個機會,同樣也屬於受過良好教育、與少年皇帝關係緊密且正當壯年的宦官王振,他把持了朝政。
  人們都認為明代宦官亂政是很嚴重的問題,而宦官亂政自王振始。宦官能夠幹預朝政的主要起因是永樂年間設置了內書房,培養了一批具有文化素養和行政能力的太監。永樂皇帝朱棣曾說服了一批儒者自願淨身入宮教導太監,王振正是自願淨身入宮的人之一。當張太皇太後在世的時候,他處事小心,聰明機敏,博得了朝臣的贊譽,又做了英宗的啓蒙老師,是英宗最可信賴的人。所以在張太皇太後去世和三楊老邁的時候,他順利地控製了少年皇帝。也許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或者不願去想,他擺脫了老人的操控,又落入了宦官的股掌。身處帝國權力金字塔尖上的皇帝從來都不是自由的,通常還格外孤單。在這種情況下,被誰操縱也許並不那麽重要,衹要那個人能陪伴他,能讓他感覺到少許自由。對於英宗,王振正是這樣的人。
  英宗選擇了宦官,對國傢是場可怕的災難,可對他自身而言,也許並不是最壞的選項。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開始了一場對蒙古瓦剌部的親徵。在這次形同兒戲的戰爭中,剛剛二十出頭的英宗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虜。所有的史料都認為,是王振的張揚和好大喜功導致了失敗。但是王振在這次戰役裏,死於亂軍之中;很多宦官誓死守護年輕的皇帝,在瓦剌要俘虜他的時候,扈從的宦官們將他圍在中間以防被敵人冒犯。宦官並非全是涼薄之人,對於英宗,至少他給予宦官的寵信還是得到了感情上的回報。
  明英宗的命運看起來比北宋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好得多,他在被瓦剌囚禁了一年以後,被送回了北京。可是,江山已經不是他的江山,宮苑也不再是他的宮苑,現在的皇帝是他的弟弟朱祁鈺,即景泰皇帝。他衹能作為“上皇”居住在南宮。南宮與朝堂近在咫尺,然而曾經受萬人朝拜的皇帝現在衹是一隻標準的囚鳥。再後來,他的兒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成化皇帝)成了廢太子,被封為沂王。眼看自己的正統地位完全被別人取代,真不知道這位曾經以“正統”為年號的皇帝心裏是什麽滋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