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初學記 》
捲二十五 器物部上
徐堅 Xu Jian
○漏刻第一
§敘事
梁《漏刻經》雲: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周官》曰:挈壺氏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鼕,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鄭玄註曰:鼕水凍,故以火炊水沸以沃之,謂沃漏也。)梁《漏刻經》雲:至鼕至,晝漏四十五刻。鼕至之後日長,九日加一刻。以至夏至,晝漏六十五刻。夏至之後日短,九日減一刻。或秦之遺法,漢代施用。邯鄲《五經折疑》曰:漢製,又以先鼕至三日晝。鼕至後三日,晝漏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先夏至三日晝,夏至後三日,晝漏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元嘉《起居註》曰:以日出入定晝夜。鼕至晝四十刻;夏至夜亦宜四十刻,夏至晝六十刻,鼕至夜亦宜六十刻。春秋分,晝夜各五十刻。今減夜限,日出前,日入後,昏明際,各二刻半以益晝。夏至晝六十五刻,鼕至晝四十五刻,二分晝五十五刻而已。張衡《漏水轉渾天儀製》曰:以銅為器,再疊差置,實以清水,下各開孔,以玉虯吐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殷夔《漏刻法》曰: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於水輿踟躕之上,為金竜口吐水;轉註入踟躕經緯之中,蓋上鑄金為司辰,具衣冠,以兩手執箭。李蘭《漏刻法》曰:以銅為渴烏,以引器中水,於銀竜口中吐之。
§事對
【權器
衡渠】李蘭《漏刻法》曰:以器貯水,以銅為渴烏,狀如鈎麯,以引器中水。於銀竜口中吐入權器,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時經一刻。殷夔《漏刻法》曰:漏水皆於器下為金竜口吐出,轉註入踟躕經緯之中,流於衡渠之下。
【流珠
把箭】李蘭《漏刻法》曰:以玉壺玉管流珠馬上奔馳行漏。流珠者,水銀之別名。張衡《漏水轉渾天儀製》曰:以左手把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
【司辰
典刻】殷夔《漏刻法》曰:自午至子,亦五十刻。壺口上有蓋,其中天浮載箭出於蓋,蓋上鑄金為司辰。桓譚《新論》曰:餘為郎,典刻漏,燥濕寒溫轉異度,故有昏明晝夜,參以晷景。
【銅史
金徒】《晉起居註》曰:孝武太元十二年,有司奏儲宮初建,未有漏刻。參詳永安宮銅漏刻,置漏刻史。張衡《漏水轉渾天儀製》曰:鑄金銅仙人居左壺,為金胥徒居右壺。
【星史 金胥】《天文要集》曰:女史一星在柱下西北,女史轉漏動靜。金胥見金徒註。
【三鼓
一鐘】衛宏《漢舊儀》曰:立夏、立秋晝六十二刻,夏至晝六十五刻。夜漏不盡五刻,擊五鼓;夜漏不盡三刻,擊三鼓。酈善長《水經註》曰:洛陽金墉城東門,曰含春門;北有退門,城上西面列觀五十步,睥睨居屋置一鐘,以和漏鼓也。
【九日
五夜】司馬彪《續漢書》曰:霍融上言:“漏刻率九日增減一等,不與天相應。不如夏歷合晷景,刻漏四十八箭。”晷景為刻,少所違失。衛宏《漢舊儀》曰: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賦
【晉陸士衡《漏刻賦》】寸管俯而陰陽效其誠,尺表仰而日月與之期,玄烏懸而八風以情應,玉衡立而天地不能欺。既窮神以盡化,又設漏以考時;爾乃挈金壺以南羅,藏幽水而北戢。擬洪殺於編鐘,顯卑高而為級;激懸泉以遠射,跨飛途而遙集。伏陰蟲以承波,吞恆流其如挹。是故來象神造,去猶鬼幻,口納胸吐,水無滯咽。形微獨蠒之緒,逝若乘天之電;偕四時以合最,指昏明乎無殿。夫其立體也簡,而效績也誠;其假物也粗,而致用也精。積水不過一鐘,導流不過一筵;而用天者因其敏,分地者賴其平,微聽者假其察,貞觀者藉其明。信探賾之妙術,雖無神其若靈。
【梁鮑照《觀漏刻賦》】佩流嘆於馳年,纓華思於芬月;結蘭苕於望楚,弄參差以歌越。撫凝肌於廷帶,監雕容於髡發。景有墜而易昏,憂無方而難歇;歷玉階而升隩,訪金壺之盈闕。觀騰波之吞瀉,視警箭之登沒;箭既沒而後登,波長瀉而弗歸。註沉穴而海漏,射懸途而電飛;墐戶牖而知天,掩雲霧而測暉。創百齡於纖隱,積千裏於空微。
§銘
【李尤《漏刻銘》】昔在先聖,配天垂則;仰釐七曜,俯順坤德。乃建日官,俾立漏刻;昏明既序,景曜不忒。唐命義和,敬授人時;懸象著明,帝以崇熙。季末不虔,德衰於茲;挈壺失節,刺流在詩。
【南齊陸倕新《漏刻銘》】夫自天觀象,昏旦之刻未分,治歷明時,盈縮之度無準。挈壺命氏,遠哉義用;揆景測辰,徼宮戒井。守以水火,分茲日夜。且今之官漏,出自會稽,漏水違方,導流乖則,六日無辨,五夜不分。於是俯察旁羅,登臺升庫,測於地四,參以天一,建武遺蠹,鹹和餘舛。金筒方員之製,飛流吐納之規,雙律改經,一皆懲革,以考辰正晷,測表候陰。不謬圭撮,無乖黍纍,又可以校運算之暌合,分天地之邪正,察四氣之盈虛,課六律之疏密。永世貽則,傳之無窮,赫矣煥乎,無得而稱也。乃詔小臣,為其銘。曰:一寒一暑,有明有晦;神道無跡,天工空代。乃置挈壺,是惟熙載;氣均衡石,晷正權概。世道交喪,禮術消亡;遽遷水火,爭倒衣裳。擊刀舛次,聚木乖方;爰究爰度,時惟我皇。方壺外次,員流內襲;洪殺殊等,高卑異級。靈虯承註,陰蟲吐噏;倏忽往來,鬼神出入。微若抽繭,逝若激電。耳不輟音,眼無流盻;銅史司刻,金徒抱箭。合昏暮捲,螢莢晨生;尚辨天意,猶測地情。況我神造,通幽洞靈;配等皇極,為世作程。
○帷幕第二
§敘事
《釋名》曰:帷,圍也,以自障圍也。幕,幕絡也,在表之稱也。《說文》曰: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廣雅》曰:帷幕,帳也。《歸藏》曰:昔女媧筮張雲幕而枚占神明。《漢書》曰:秦起鹹陽而至雍,離宮三百,帷帳不移而具。《史記》曰:漢孝文帝所幸慎夫人,帷賬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王沉《魏書》曰:魏太祖雅性節儉,帷帳壞則補納。孫盛《晉陽秋》曰:晉武帝令曰:殿前及武帷,織成帷不須施也。又曰:穆帝皇太後設紗帷於太極殿。《儀禮》曰:國君與卿圖事,管人布幕於寢門外。
§事對
【紫綃帷
青油幕】王子年《拾遺記》曰:吳王孫權趙夫人,善畫,巧妙無雙。權居昭陽宮倦暑,乃展紫綃之帷。夫人曰:“此不足貴。妾欲窮思慮,能使下綃帷而清風自入,視外無有蔽礙,列侍飄然自涼,若禦風而行。”瀋約《宋書》曰:劉塢《與顔峻書》曰:朱修之,三代叛兵也。一朝居青油幕下,作謝宣明面孔嚮人。
【羅幃
紗幕】魏文帝《與繁欽書》曰:白日西逝,清風赴闈;羅帷徒袪,玄燭方微。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武帝李夫人死後,常思夢,命工人作李夫人形。或置於輕紗幕裏,婉若生時,帝大悅。
【錦帷
綈幕】《典略》曰:孔子反衛,見夫人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武帝以珊瑚為床,紫錦為帷。又,武帝好微行,於池傍遊宮,以漆為柱,鋪黑綈之幕,器服乘輿,皆尚黑色。
【運籌
撰歷】《史記》曰:漢六年正月,封功臣。張良未嘗有戰功,高祖曰:“運籌帷帳中,决勝千裏外,子房功也。”劉歆《與揚子云書》曰:蕭何造律,張蒼撰歷,皆成於帷幕,貢於王門。
【合疏縷
張綺羅】劉嚮《說苑》曰:晏子復於景公曰,且合升之鬥微,以滿倉廩;合疏縷之緯,以成帷幕。葛洪《神仙傳》曰:淮南八公詣淮南王安門,皆須眉皓素。王欲少者,八公皆成十五六童子。門吏以白安,聞之不及履,即出迎之,以登思仙之臺,張綺羅之幕,設象牙之席。
【然明誦
延年寢】《東觀漢記》曰:張奐,字然明,使匈奴。休屠及朔方烏桓並同反叛,遂燒度遼將軍門,列屯赤地,煙火相望。兵衆大恐,各欲亡去。奐安坐帷中,與弟子誦書,自若,軍士稍安。《漢書》曰:江都王劉延年為將,善綏禦士衆,寢止布幕而已。
§詩
【南齊王融《詠幔詩》】幸得與珠綴,幂歷君之楹;月映不辭捲,風來輒自輕。每聚金爐氣,時駐玉琴聲;但願置樽酒,蘭缸當夜明。
○屏風第三
§敘事
《釋名》曰:屏風,障風也;扆在後,所依倚也。《禮記》曰:天子當扆而立。(鄭玄註云:簹,屏風。)又曰:天子負扆,南鄉而立。(鄭玄註云:負簹,為斧文屏風於戶牖之間。)《周官》曰:掌次設皇邸。(鄭玄註云:邸,後板也。其屏風邸,染羽像鳳皇以為飾。)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太尉時,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麯躬自卑。上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為故事。《魏志》曰:太祖平柳城,頒所獲器物。有素屏風,持以賜毛玠曰:“君有古人之風,故賜君古人之服。”《齊書》曰:襄陽盜發古塚,得玉屏風。吳均《齊春秋》曰:宜都王鏗,年十歲。與吉景曜商略先言往行,左右誤排枬瘤屏風倒壓背,色貌不異,言談不輟。王子年《拾遺記》曰:董偃設紫琉璃屏風。《西京雜記》曰:廣川王去疾發魏哀王塚,有石屏風。又,昭陽殿木畫屏風,如蜘蛛絲縷。
§事對
【緑沉
白字】宋元嘉《起居註》曰:十六年,御史中丞劉楨奏,風聞前廣川刺史韋朗,於廣州所作銀塗漆屏風二十三床,又緑沉屏風一床,請以見事追韋朗前所居官。王琰《宋春秋》曰:明帝性多忌諱,禁製回避者數十百品。亦惡白字。屏風書古來名文,有白字,輒加改易;玄黃朱紫,隨宜代焉。
【雲母
火齊】《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上遺雲母屏風,回風席,七華扇。《拾遺記》曰:董偃嘗臥延清之室,上設火齊屏風,列靈黂之燭。
【納妃二合
烈女四堵】《晉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梳頭屏風二合四牒,織成地屏風十四牒,銅鐶紐。劉嚮《七略別錄》曰:臣嚮與黃門侍郎歆所校《列女傳》,種類相從為七篇,以著禍福榮辱之效,是非得失之分,畫之於屏風四堵。
【孫亮鏤瑞
季竜畫仙】崔豹《古今註》曰:孫亮作琉璃屏風,鏤作瑞應圖一百二十種。陸翽《鄴中記》曰:石季竜作金鈿屈膝屏風,衣以白縑,畫義士、仙人、禽獸。
【畫如蛛絲 玉為龜甲】蛛絲見敘事。郭子橫《洞冥記》曰:上起神明臺,上有金床象席,雜玉為龜甲屏風。
§賦
【漢劉安《屏風賦》】惟斯屏風,出自幽𠔌;根深枝茂,號為喬木。孤性陋弱,畏金強族;移根易土,委伏溝瀆。飄搖危殆,靡安措足;思在蓬蒿,林有樸<木敕>。然常無緣,悲愁酸毒;天啓我心,遭遇微祿。中郎繕理,收拾捐樸;大匠攻之,刻雕削斫。表雖剝裂,心實貞愨;等化器類,庇蔭尊屋。列在左右,近君頭足;賴蒙成濟,其恩弘篤。何惠施遇,分好沾渥;不逢仁人,永為枯木。
【漢芊勝《屏風賦》】屏風鞈匝。蔽我君王;重葩纍綉,沓璧連璋。連以文錦,映以流黃;畫以古烈,顒顒昂昂。蕃後宜之,壽考無疆。
§詩
【隋蕭愨《屏風詩》】秦皇臨碣石,漢帝幸明庭;非關重遊豫,直是愛長齡。讀記知州所,觀圖見嶽形;曉識仙人氣,夜辨少微星。服銀有秘術,蒸丹傳舊經;風搖百影樹,花落萬春亭。飛流近更白,叢竹遠彌青;逍遙保青暢,因持悅性情。
【周庾信《詠屏風詩》】高閣千尋跨,重檐百尺齊;雲度三分近,花飛一倍低。吹簫近白鶴,照鏡舞山雞;何勞愁日暮,未有夜烏啼。
【又詩】三危出鳳翼,九阪度竜鱗;路高山裏樹,雲低馬上人。應岩泉溜響,深𠔌鳥聲春;駐馬來相問,應知有姓秦。
§銘
【李尤銘】捨則潛僻,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
§啓
【梁簡文帝《謝賚碧慮棋子屏風啓》】臣綱啓,宣詔王仸慧奉宣敕旨。垂賚碧慮棋子屏風二十牒,極班馬之巧,兼曹史之慮,均天台之翠璧,雜水華之嘉名。使雲母之窗,慚其麗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仰降聖慈,麯垂沾逮;喜逐恩來,聰同鳳舞。言因謝盡,更類三緘。不任銘荷之誠,謹奉啓謝以聞。謹啓。
○簾第四
§敘事
《釋名》曰:簾,廉也,自鄣蔽為廉恥也。《廣雅》雲:<巾><巾炎>,<巾兼>也。揚雄《方言》曰:宋魏陳楚江淮之間,箔謂之筁,或謂之麹;自關而西謂之箔,南楚謂之蓬箔。《說文》曰:麯受物之形也。《西京雜記》曰:漢諸陵寢,皆以竹為簾,為水文及竜鳳像。《晉東宮舊事》曰:簾箔皆以青布緣純。謝綽《宋拾遺》曰:戴明寶歷朝寵幸,傢纍千金。大兒驕淫,為五色珠簾,明寶不能禁。《孫卿子》曰:局室蘆簾稿蓐,可以養形。
§事對
【神屋白珠 靈閣翠羽】《漢武故事》曰:上起神屋,以白珠為簾箔,玳瑁押之,象牙為篾。《洞冥記》曰:漢武帝二十年,起招靈閣,翠羽鱗毫為簾。
【昭陽珠簾 明光玉箔】《西京雜記》曰: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金玉珠璣。《三秦記》曰:明光宮在漸臺西,以金玉珠璣為箔。
§詩
【唐太宗文武皇帝《賦簾詩》】參差垂玉牖,舒捲映蘭宮;珠光搖素月,竹影亂清風。彩散銀鈎上,文斜桂戶中;唯當雜羅綺,相與媚房櫳。
【南齊虞炎《詠簾詩》】青軒明月時,紫殿秋風日;曈曨孔光暉,晻曖映容質。清露依檐垂,蛸絲當戶密;褰開誰共臨,掩晦獨如失。
【隋盧思道《賦得珠簾詩》】鑒帷明欲斂,照檻色將晨;可憐疏復密,隱映當窗人。浮清帶遠吹,含光動細塵;落花時屢拂,會待玉階春。
○床第五
§敘事
《釋名》曰: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揚雄《方言》曰:齊魯之間謂之簀,(床板也。)陳楚之間或謂之笫。其杠,北燕、朝鮮之間謂之樹。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杠,南楚之趙、東齊海岱之間謂之梓。其上板,衛之北郊,趙魏之間謂之牒。《廣雅》曰:棲謂之床,浴床謂之招。《說文》曰:床,身之安也;簀,床輚也;笫,床簀也;杠,床前木也。服虔《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板,獨坐曰秤,八尺曰床。《天文集》曰:紫宮門外有天床六星。《戰國策》曰:孟嘗君出行五國,至楚,獻象牙床。《西京雜記》曰:武帝為七寶床,設於桂宮。《晉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有素柏局腳床,八版床,漆床。《鄴中記》曰:石季竜禦床,闢方三丈,有轉關床,射鳥獸。《神仙傳》曰:衛叔卿入華山,上有紫雲鬱鬱,白玉為床。《商子曰》:人主處匡床之上,而天下大理。《燕書》曰:公孫鳳隱於昌黎九城,寢土床。《宋書》:高祖嘗患體熱,有獻石床,乃碎之,惡勞人也。
§事對
【珊瑚
玳瑁】《漢武帝內傳》曰:武帝受西王母真形六甲靈飛十二事。帝盛以黃金幾,封以白玉函,以珊瑚為床、紫錦為帷,安著柏梁臺上。《西京雜記》曰:韓嫣以玳瑁為床。
【象牙
麡角】象牙見敘事。《異物志》曰:麡狼形似鹿,而角觸前嚮,入林則挂角,故恆在平淺草中。逐入林則得之。皮可作履襪;角正四據,南人因以作踞床。
【六星 七寶】六星見敘事。魏收《後魏書》曰:韓武,字道威,除竜驤將軍,郢州刺史。嘗獻七寶床,象牙席。
【坐穿
臥陷】皇甫謐《高士傳》曰:管寧,字幼安。自越海及歸,常自坐一木榻。積五十餘年,榻上當膝處皆穿。劉嚮《列仙傳》曰:修羊公在華陰山,石室中有懸石榻,其上盡穿陷也。
【神女金
仙人石】《馬明生別傳》曰:明生隨神女入室中,臥金床玉機。酈善長《水經註》曰:夷水,右經石室南。村人駱都,小時到此室邊采蜜,見一仙人坐石床上。
§詩
【後梁宣帝《床詩》】衡山白玉鏤,漢殿珊瑚支;踞膝申久坐,屢好為頻移。
【梁庾肩吾《詠鬍床應教詩》】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初徵;何如淄館下,淹留奉盛明。
§銘
【李尤《臥床銘》】體之所安,寢處和歡,夕惕敬慎,崇德遠姦。
○席第六
§敘事
《釋名》曰:席,釋也,可捲右釋也。《說文》曰:筵,竹席也。《三禮圖》曰:士蒲筵,長七尺,廣三尺三寸,無純。《周禮》曰:王府掌王之裧席,(裧席,簟席。)司幾筵,掌五幾五席之名物。凡大朝覲,設莞席紛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諸侯祭祀,席蒲筵績純。(紛,白綉也;純,緣也;次,獸皮為席也;繅席,削蒲蒻編以五采,若今合歡矣,畫謂雲氣也;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韓子》曰:夏禹為茵蔣席。《尚書》曰:成王將崩,牖間南嚮,敷重篾席黼純。(孔安國註:篾,桃枝竹也。)西序東嚮,敷重底席綴純。(底,蒻華也。)東序西嚮,敷重豐席畫純。(豐,莞也。)西夾南嚮,敷重筍席玄紛純。(筍,蒻竹也。)《漢書》:文帝莞蒲為席。《大魏諸州記》曰:鉅鹿,廣阿澤多葦,出細禦席,多雲母。《晉東宮舊事》曰:太子有獨坐竜須席,赤皮席,花席,經席。《史記》曰:古者封禪,席蒩稭。《漢舊儀》曰:祭天,紫壇紺席,六采綺席;祭嶽,白菅席。
§事對
【五香 六采】《鄴中記》曰:石季竜作席,以金裹五香,雜以五采綫,編蒲皮,緣之以錦六采,席所以祭天。見敘事。
【茅葭 蓍艾】周斐《汝南先賢傳》曰:鄭敬以茅葭為席,常隨杞柳之陰。皇甫謐《高士傳》曰:老萊子親沒,隱蒙山之陽。杞木為床,蓍艾為席。
【碧蒲
白莞】《拾遺記》曰:周穆王時,西王母來,敷碧蒲之席,黃莞之薦。宋元嘉《起居註》曰:御史中丞劉楨奏,風聞廣州刺史韋朗,於府州部所作新白莞席三百二十二領,請以見事,追韋朗前所居官。
【回風 半月】見屏風事對。《拾遺記》曰:蓐乘草高五尺,葉色紺,莖如金,形如半月之勢,亦曰半月草。無花無實,其質溫柔,可以為布為席。
【馮銘
張賦】馮衍《席前右銘》曰:修爾容貌,飾爾衣服,文之以辭,實之以德。《後右》曰:冠帶之貳,從容有常;威儀之華,惟德之英。張隱《文士傳》曰:張純與張儼、朱異俱少,往見驃騎將軍朱據。據聞三人才名,欲試之,告曰:“吾欲賦一物。”純乃賦席曰:“席為鼕設,簟為夏施;揖讓而坐,君子攸宜。”
【黼綉純 鱗鳳飾】黼綉純見敘事。《拾遺記》曰:燕昭王設鱗文席,散荃蕪香。鱗文者,錯雜寶飾席為雲霧麟鳳者也。
【戴益五十
殷重八九】謝承《後漢書》曰:戴憑,字次仲,汝南郡舉明經,徵博士,拜郎中。正朝朝賀,帝令群臣說經史,更相詰難。義有不通,轉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重五十席。《殷氏傢傳》曰:殷亮為博士講學大夫,諸儒論勝者賜席,亮坐八九重席。帝曰:“學不當如是耶。”
§詩
【南齊謝朓詩】本生潮汐地,落景照參差;汀洲蔽杜若,幽渚奪江蘺。遇君時采擷,玉坐奉金卮;但願羅衣拂,無使素塵彌。
【梁柳惲詩】照日汀洲際,搖風淥潭側;雖無獨蠒絲,幸有青袍色。羅袖少輕塵,象床多麗飾;願君蘭夜飲,佳人時宴息。
§銘
【後漢李尤銘】施席接賓,士無愚賢;值時所有,何必芊肫。
【晉傅玄銘】銘席之左端曰:閑居勿極其歡。右端曰:寢處毋忘其患。左後曰:居其安無忘其危。右後曰:惑生於邪色,禍成於多言。
○扇第七
§敘事
揚雄《方言》曰: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世本》曰:武王作翣。崔豹《古今註》曰:舜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作五明扇,漢公卿大夫皆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又曰:殷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故有雉尾扇。周製以為王後夫人車服,輦車有翣,即緝雉羽為扇,以鄣翳風塵也。漢乘輿服之,後以賜梁孝王。魏晉以來以為常,唯諸王皆得用之。《西京雜記》曰:天子夏設羽扇,鼕則設繪扇。《晉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黃竹扇。納妃,同心扇三十,單竹扇二十。謝靈運《晉書》:孝武節奢飾,禁絹扇。
§事對
【雉尾 鵲翅】雉尾見敘事。《拾遺記》曰:周昭王時,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取鵲翅為扇,一名條融,一名反影。
【象牙 翟羽】象牙長丈餘,脫則深藏。作木牙易之,可作扇。翟羽見敘事。
【白羽 黃竹】裴啓《語林》曰:諸葛武侯持白羽扇,指麾三軍。黃竹見敘事。
【六角
二面】瀋約《晉書》曰:王羲之在會稽山,見一老姥持十許六角竹扇。羲之因書扇,各作五字,語姥雲:“道是王右軍書字,索百錢。”《鄴中記》曰:石季竜作雲母五明金薄莫難扇,此一扇之名也。薄打純金如蟬翼,二面有漆畫列仙奇鳥異獸。其五明方中闢方三寸或五寸,隨扇大小,雲母帖其中,細縷縫其際,雖掩盡而彩色明澈,看之如謂可取,故名莫難也。季竜出時,以扇挾乘輿。
【五明 七華】五明見敘事。《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上遺七華之扇。
【白綺 緑沉】《班孟堅集》有白綺扇之賦。《鄴中記》曰:季竜出時,乘輿用桃枝扇。或緑沉色,或木蘭色,或紫紺色,或鬱金色。
【仲祖畫 逸少書】曹毗《扇贊序》曰:會稽王仲祖畫扇,為郭文舉見,命為贊。王羲之字逸少,見六角註。
§賦
【晉陸士衡《羽扇賦》】彼凌霄之遼鳥,播鮮輝之輕茜;隱九臯以鳳鳴,遊芳田而竜見。醜靈龜而遠期,超長年而久眄;纍懷璧於美羽,挫千歲乎一箭。委四體以受製,奏雙翅而為扇,則其布翮也。差洪細,秩長短,稠不逼,稀不簡。於是鏤巨獸之齒,裁奇木之幹;移圓根於新體,因天秩乎舊貫。鳥不能別其是非,人莫敢分其真贋,翮翩翩以微振,風飉々以垂娩。妙自然以為言,故不積而能散。其在手也安,其應物也誠;其招風也利,其盡氣也平。混貴賤而一節,風無往而不清。
【梁江淹《扇上彩畫賦》】織素麗於白日,傳畫明於彩虹;洛陽之技極,江南之巧窮。故飾以赤野之玉,文以紫山之金;空青生蛾眉之陽,雌黃出嶓塚之陰。丹石發王屋之岫,碧髓挺青峻之岑;粉則南陽鉛澤,墨則上黨鬆心。乃雜以為此扇,與君翳素女與玉琴。玉琴兮珠徽,素女兮錦衣,促織兮始鳴,秋蛾兮初飛。重曰:碧臺寂兮無人,蔓丹草與朱塵;度俄然如一代,經半景若九春。命幸得為彩扇,出入玉帶與綺紳。
§詩
【南齊邱巨源《詠七寶畫圖扇詩》】妙縞貴東夏,巧技出吳闉;裁狀白玉璧,縫似明月輪。表裏鏤七寶,中銜駭雞珍;畫作景山樹,圖為河洛神。來延揮握玩,入與鐶釧親;生風長袖際,晞華紅粉津。倩盻迎驕意,隱映含歌人;時移務忘故,節改競存心。眷情隨象簟,舒心謝錦茵;厭歇何足道,敬哉先後晨。
【梁何遜《詠扇詩》】如珪信非玷,學月且為輪;機杼蘼蕪妾,裁縫篋笥人。搖風入素手,招麯掩丹唇;羅袖幸時拂,微芳聊可因。
【陳周弘正《詠班竹掩團扇詩》】齊紈將楚竹,從來本相遠;將申湘女悲,宜並班姬怨。
§贊
【宋謝惠連《白羽扇贊》】惟茲白羽,體此皎潔;涼齊清風,素同冰雪。其儀可貴,是用玩悅;揮之襟袖,以禦炎熱。
【王獻之《桃葉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粲爛明月光;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
§頌
【劉臻妻《五時畫扇頌》】炎後飛軌,引曜丹逵;蕤賓應律,融精協曦。五象列位,品物以垂;兌降素獸,震升青螭。日月澄暉,仙童來儀;仰憩翠岩,俯映蘭池。靈柯幽藹,卉木參差;如山之壽,如鬆之猗。永錫難老,與時推移。
§啓
【梁簡文帝《謝賚扇啓》】臣綱啓,傳詔饒僧明奉宣敕旨。垂賚細綾大文畫柳蟬山扇一柄,文筠析縷,香發海檀,肅肅清風。即令象簟非貴,依依散彩,便覺夏室含霜。飲露青蜩,應三伏之修景;群飛黃雀,送六月之南風。蔽日垂陰,薫澤慚采,浮涼滌暑,蘋末愧吹。聖人造物之巧,俯萃庸薄;王府好玩之恩,於茲下被。頂戴麯私,伏增欣躍。謹奉啓事謝聞。謹啓。
○香爐第八
§敘事
盧諶《祭法》曰:香爐,四時祠,坐側皆置。徐爰《傢儀》曰:婚迎,車前用銅香爐二。《漢官典職》曰:漢尚書郎,給端正侍女史二人。潔衣服,執香爐,燒熏,從入臺中。《晉東宮舊事》曰:太子初拜,有銅博山香爐一枚。《鄴中記》曰:石季竜鼕月為復帳,四角安純金銀鑿鏤香爐。(傅先生《南嶽記》曰:衡山芝崗石室,有瓦香爐。)王琰《冥祥記》曰:費崇先少信佛法,常以鵲尾香爐置膝前。習鑒齒《襄陽記》曰:劉季和性愛香。直宮,嘗上厠,過香爐上。
§事對
【銀塗 金鏤】《晉東宮舊事》曰:泰元二十二年,皇太子納妃王氏,有銀塗博山連盤三升,香爐二。金鏤見敘事。
【四周
九層】《西京雜記》曰:長安巧手丁諼者,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為機環轉之者,運四周。又曰:丁諼作九層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
§賦
【梁昭明太子《銅博山香爐賦》】方夏鼎之瑰異,類山經之敘詭;製一器而備衆質,諒茲物之為侈。於時青女司寒,紅光翳景,吐圓舒於東嶽,匿丹曦於西嶺。翠帷已低,蘭膏未屏,爨鬆柏之火,焚蘭麝之芳;熒熒內曜,芬芬外揚,似慶雲之呈色,如景星之舒光。齊姬合歡而流盻,燕女巧笑而蛾揚;劉公聞之見錫,粵女惹之留香。信名嘉而器美,永服玩於華堂。
【陳傅縡《博山香爐賦》】器象南山,香傳西國;丁諼巧鑄,兼資匠刻。麝火埋朱,蘭煙毀黑;結構危峰,橫羅雜樹。寒夜含暖,清宵吐霧;製作巧妙,獨稱珍淑。氣氛氳,長似春;隨風本勝千釀酒,散馥還如一碩人。
§詩
【古詩《詠香爐詩》】四座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鬆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連。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間。順風入君懷,四座莫不歡;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南齊劉繪《詠博山香爐詩》】參差鬱佳麗,合沓紛可憐;蔽虧千種樹,出沒萬重山。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下刻蟠竜勢,矯首半銜蓮。旁為伊水麗,芝蓋出岩間;復有漢遊女,拾羽弄餘妍。榮色何雜糅,縟綉更相鮮;麕麚或騰倚,林薄杳芊眠。掩華終不發,含熏未肯然;風生玉階樹,露湛麯池連。寒蟲飛夜室,秋雲沒曉天。
【梁瀋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詩》】範金誠可則,攡思必良工;凝芳俟朱燎,先鑄首山銅。瑰姿信岩崿,倚態實珍瓏;峰嶝互相拒,岩岫杳無窮。赤鬆遊其上,斂足禦輕鴻;蛟螭盤其下,驤首盻曾穹。嶺側多奇樹,或孤或復叢;岩間有佚女,垂袂似含風。翬飛若未已,虎視鬱餘雄;登山起重障,左右引絲桐。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如彼崇朝氣,觸石繞華嵩。
○鏡第九
§敘事
《廣雅》曰:鑒謂之鏡。《釋名》曰:鏡,景也,有光景也。《韓子》曰: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無以知迷惑。《呂氏春秋》曰:萬乘之主,人之阿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殘亡無日矣。孰當可鏡,其唯士人乎?鏡明己也功細,士明己也功大。《淮南子》曰: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醜則善鑒。《申子》曰:豈不知鏡設精無為,而美惡自備矣。《莊子》曰:至人之用心也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勝物而無憂傷。《淮南子》又曰:然宮人得戟,則以刈葵;盲者得鏡,則以蓋卮。盲者不可貽以鏡,亂主不可舉其疵。《尚書·帝命期》曰:桀失玉鏡,用其噬獸。(玉鏡喻清明之道,噬獸喻暴也。)《尚書考靈耀》曰:秦失金鏡,魚目入珠。(金鏡喻明道也。始皇,呂不韋子,言亂真也。)《文子》曰:夫鏡不設形,故能有形。《晉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有著衣大鏡尺八寸,銀華小鏡一尺二寸,並衣紐自副,漆奩盛蓋銀華金薄鏡三,銀竜頭受福連花鈕鎖自副。
§事對
【金錯 銀華】魏武帝上雜器物疏三十種,有尺二金錯鐵鏡一枚九寸。銀華小鏡見敘事。
【九寸
三尺】《劉振別傳》曰:以九寸明鏡照面視之,曰:“今日識己形,當令不忘,如此其神不散,疾患不入。”《鄴中記》曰:石季竜三臺及內宮中鏡,有徑二三尺者,有尺五寸者。
【百煉
四規】夏侯湛《抵疑》曰:百煉之鑒,剔須眉可數,而闢土不見太山。《抱樸子》曰:用明鏡九寸自照,有所思存,七日則見神仙,知千裏外事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四規鏡。
【視鹿
照犬】《抱樸子》曰:昔張蓋踴及偶豪成二人,精思於蜀雲臺山石室中。忽有四人,黃絹單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勞乎道士,辛苦幽隱。”於是二人顧視鏡中,乃鹿也。《續搜神記》曰:林慮山下有一亭,人每過此宿者,或病死。時有郅伯夷者,宿於此,明燭而坐。中夜忽有十餘人來,自共薄博。伯夷密以鏡照之,乃是群犬。
【應語
寫形】王子年《拾遺記》曰:穆王時,沮渠國貢火齊鏡,人語則鏡中響應。陸機《與弟雲書》曰: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餘,廣三尺二寸。暗著庭中,嚮之便寫人形體。
【金薄 玉榮】金薄鏡見敘事。《東方朔傳》曰:玉之榮,石之精,表如日光,裏如衆星。兩人相睹相知情,此名為鏡也。
【珠光
石色】《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液,百寶用則璣鏡出。宋均註曰:大珠有光可為鏡。《拾遺記》曰:周穆王時,有如石之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玄錫粉
黃金繩】《淮南子》曰:明鏡之始型朦然,及粉之以玄錫,摩之以白旃,則須眉鬢毛,可得而察。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慕容垂攻鄴,苻丕遣其從弟就請救,乃遺謝玄青銅鏡、黃金婉轉繩等,以之為信。
【仁壽殿
鹹陽宮】仁壽殿見寫形註。《西京雜記》曰:高祖初入鹹陽宮,有方鏡,廣四尺九寸,表裏有明。人來照之則倒見;以手掩心來,即腸胃五藏,歷然無礙。
【有引有緻 無藏無執】《符子》曰:至人之道也如鏡,有明有照,有引有緻。《賈誼子》曰:鏡儀而居,無藏無執,美惡必至,各得其當。
§賦
【晉傅鹹《鏡賦》】順陰位於西裔,采秋金之剛精;醮祝融以致虔,命歐冶而是營。晞日月之光烈,儀厥象乎曜靈。不有心於好醜,而衆形其必詳;同實錄於良史,隨善惡而是彰。猗猗淑媛,峨峨後妃,眷春榮之零悴,懼玉顔之有衰;盻清揚而自鏡,競崇姱以相暉。若乃雲髻亂於首,赬黛渝於色,設有乏於斯器兮,孰厥貌之能飾;與喑瞽而同昧兮,近有面而不識。君子知貌之不可以不飾,則內省而自箴;既見前而慮後,則祗畏於幽深;察明明之待瑩,則以此而洗心;睹日觀之有瑕,則稽訓於儒紳。夫然尚何厥容之有慢,而厥思之有淫。
【梁劉緩《照鏡賦》】夜籌已竭,曉鐘將絶;窗外明來,帷前影滅。荊王欲起,侍妾應還;前齋上幔,內閣除關。開屏易疊,捲簾攤設;搔頭斂髻,釵子縈鬟。階邊就水,盤中光映,訝宿粉之猶調,笑殘妝之不正。欲開奩而更飾,乃當窗而取鏡。臺本王宮氏姓溫,背後銘文宜子孫;四面回風若流水,勾欄<匚盍>匝似城門。分明似無礙,影前彌可愛;近來顔色不須紅,即時好眉猶約黛。
§詩
【隋孔範《和陳主詠鏡詩》】虎賁愁興日,竜鏡覽顔時;懷恩未得報,空嘆發如絲。
【隋李巨仁《賦得鏡詩》】魏宮知本姓,秦樓識舊名;鳳從臺上出,竜就匣中生。無波菱自動,不夜月恆明;非唯照佳麗,復得厭山精。
【周庾信《詠鏡詩》】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挂淮南竹,堪能見四鄰。
【梁簡文帝《詠鏡詩》】錙銖恆在側,誰言攬鏡稀;如冰不見水,似扇長含暉。全開玳瑁匣,並捲織成衣;脫入相如手,疑言趙璧歸。
§銘
【後漢李尤《鏡銘》】鑄銅為鑒,整飾容顔;修爾法服,正爾衣冠。
○鏡臺第十
§敘事
魏武《雜物疏》曰:鏡臺出魏宮中,有純銀參帶鏡臺一,純銀七子貴人公主鏡臺四。《晉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服用有玳瑁細漏鏡臺一。劉義慶《世說》曰:劉聰為玉鏡臺,溫嶠闢劉越石長史,北徵得之。後娶姑女,下焉。宋元嘉《起居註》曰:韋朗為廣州刺史,作銅鏡臺一具。御史中丞劉楨奏請以見事免朗所居官。
§事對
【玳瑁 珊瑚】玳瑁見敘事。古詩曰:珊瑚佳鏡爛生光。
§詩
【南齊謝朓《詠鏡臺詩》】玲瓏類丹楹,迢亭似玄闕;對鳳臨清水,垂竜挂明月。照粉拂紅妝,插花理雲發;玉顔徒自見,常畏君情歇。
【陳叔達《入闕詠空鏡臺詩》】即今裝飾廢,凋零衢路間;姮娥與明月,相共落關山。
○舟第十一
§敘事
《淮南子》曰: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周易》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呂氏春秋》曰:虞姁作舟。《物理論》曰:化狐作舟。《墨子》曰:巧倕作舟。《山海經》曰:番禺始作舟。束晰《發蒙記》曰:伯益作舟。《世本》曰:共鼓貨狄作舟,黃帝二臣也。揚雄《方言》曰:自關而東謂舟為船,自關而西或謂之舟。《說文》曰:舟言周流也,船言循也,循水而行也。其上屋曰廬,重室曰飛廬。又在其上曰雀室,言於中候望,若鳥雀之驚視也。總名船,曰艘。《廣雅》曰:吳曰。李虔《通俗》曰:晉曰舶,埤蒼日,海中船曰艆<舟芻>。《說文》曰:江中舟曰。《釋名》曰:上下重版曰艦,(四方施版以禦矢,如牢檻。)外狹而長曰艨衝。(以衝突敝舡。)二百斛曰舠,三百斛曰艇。《西京雜記》曰:太液池有鳴鶴舟、容與舟、清廣舟、采菱舟、越女舟。《晉令》曰:水戰有飛雲船、蒼隼船、先登船、飛鳥船。《晉宮閣記》曰:天泉池有紫宮舟、升進舟、曜陽舟、飛竜舟、射獵舟,靈芝池有鳴鶴舟、指南舟,捨利池有雲母舟、無極舟,都亭池有華泉舟、常安舟。
§事對
【梁麗 吳<舟周>】《莊子》曰:梁麗可以衝城。司馬彪註云:麗,小船也。張揖《埤蒼》曰:<舟周>,吳船也。
【沙棠舟
芙蓉艦】《山海經》曰:昆侖有沙棠木,食其實不溺,為木不沉。銘曰:安得沙棠木,剡以為舟船。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盧循寇京邑,芙蓉艦千餘艘。
【潯陽
博昌船】王智深《宋記》曰:司空劉彥範舉兵時,逆於湓裏潛作艦。出潯陽,合於裝理,數晨之間,舟木大備。《漢書》曰:卜式願與博昌習船者死南越。
【翔鳳 飛竜】陶季直《京邦記》曰:《西巡記》曰:宋孝武度六合,竜舟翔鳳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無比。飛竜舟事見敘事。
【鷁首 鴨頭】《淮南子》曰:竜舟鷁首。高誘註曰:鷁,大鳥也,畫其象著船首。《吳志》曰:太傅諸葛恪製為鴨頭船。
【餘皇 太白】《左傳》曰:吳伐楚,獲餘皇以歸。杜預註曰:餘皇,舟也。《蜀王本記》曰:秦為太白船萬艘,欲以攻楚。註曰:太白,船名。
【馳馬 逐竜】崔豹《古今註》曰:孫權名小船為馳馬。《洞冥記》曰:露池西有昆雲池,方四百步,中有逐竜船。
【鴻毛 青翰】《洞冥記》曰:影娥池中有鴻毛舟。《說苑》曰:莊辛謂襄城君曰:“鄂君方泛舟於澌波之中,乘青翰之舟。”
【蒼隼 青雀】蒼隼見敘事。王隱《晉書》曰:陶侃擊蜀賊王真,真拘得侃青雀舟。
【五樓 三翼】《吳志》曰:曹公出濡須,孫權使董襲督五樓船住濡須口。《越絶書》曰:越為大翼、小翼、中翼為船軍戰。
【雲母 海<舟同>】雲母見敘事。周遷《輿服雜事》曰:其人欲輕行,則乘海<舟同>,合木船也。
【錦維
紼係】《吳書》曰:甘寧住止,常以繒錦維舟。去輒割棄,以示奢侈。《毛詩》曰:泛泛楊舟,紼縭維之。《爾雅》曰:紼,繂也;縭,綏也。註:紼,大索也;綏,係也。
【鸚鵡 鴝鵒】《蜀王本記》曰:蜀王有鸚鵡舟。周遷《輿服雜事》曰:遠國朝貢,越海則有大船,一名鴝鵒,合木為槽。
§賦
【西晉棗據《船賦》】伊河海之深廣兮,嗟綿邈而無垠;彼限隔而靡睹兮,此由茲而莫聞;雖後土之同載兮,實殊代而乖分。嘉聖王之神化兮,理通微而達幽;悼生民之隔塞兮,愍王教之不周。立成器以被用兮,因垂象以造舟;濟凌波之絶軌兮,越巨川之玄流。水無深而不渡兮,路無廣而不由;運重固之滯質,雖載沉而載浮。飄燕鼎於吳會,轉金石於洪濤;溯無涯之浩浩,不抑進而輟留。登楊侯之激浦兮,方鳳翔而竜遊;雖滔天而橫厲,長抱樂而無憂。乘流則逝,遇抵而停,受命若響,唯時而徵。不辭勞而惡動,不偷安而自寧;不貪財以徇功,不愛力而欲輕。豐儉隨乎質量,所胜任乎本形;雖不乘而常浮,雖涉險而必正。周遊麯折,動與時並,博載善施,心無所營。囊括品物,受辱含榮。唯載涉之所欲,混貴賤於一門;包涵通於道德,普納比乎乾坤。感斯用之卻廣,信人道之所存。
§詩
【陳張正見《賦得雪映夜舟詩》】黃雲迷鳥路,白雪下鳧舟;分沙映冰浦,照鶴聚寒流。檣風吹影落,纜錦雜花浮;船梁若是桂,翻如月照秋。
【梁王筠《賦詠輕利舟詩》】君侯飾輕利,搖蕩邁飛雲;凌波漾鷁彩,泛水渙蛟文。電流已光絶,鳥逝復超群;倏忽方千裏,戀茲岐路分。
【梁元帝《船名詩》】天際浮雲飛,三翼自相追;池邊白鵠舞,林深青雀歸。鬆澗流星影,桂窗斜月暉;思此無情極,高樓淚染衣。
§銘
【後漢李尤《舟楫銘》】舟楫之利,譬猶輿馬;輦重歷遠,以濟天下。相風視波,窮究川野;安審懼慎,終無不可。
§贊
【王叔元《舟贊》】致遠任重,各因所由;陸則騁車,水惟用舟。弱楫輕棹,利涉濟求;緬彼漁父,鼓枻清謳。
【謝靈運《侍泛舟贊》】泛盡鷁兮遊蘭池,渚相委兮石參差;日隱雲兮月照林,風遼泠兮水漣漪。
○車第十二
§敘事
譙周《古史考》曰:黃帝作車,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駕馬。《周禮》曰:玉輅,錫樊纓,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斿以祀。(玉在馬曰輅。錫,錫馬當面盧,刻金為之,所謂鏤錫也。樊,謂今馬大帶也。此樊纓皆五色,采罽飾之。十有二,就太常九旗畫日月者。)金輅,鈎樊纓;九就,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象輅,朱樊纓;七就,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革輅,竜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木輅,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藩國。瀋約《宋書》曰:漢製,乘輿,金根安車立車,輪皆朱斑,黑轂兩轄,飛舲。以金薄繆竜輿倚較,靈文畫幡,文獸伏軾,竜首銜軛,鸞雀立衡,靈文畫轅,翠羽蓋黃裏,所謂黃屋也;金華施<木尞>,末建旆旗,十二斿也;畫日月升竜,駕六黑馬,又加氂牛尾,大如鬥,置左騑馬軛上,所謂左纛也;其五色立車,五色安車,亦皆如之。太皇太後皇后法駕,乘重翟羽蓋金根車,加青交輅、青帷裳,雲靈畫轅,黃金塗五采。皇太子、皇子皆安車,朱斑輪,倚獸伏鹿軾,旅旗九斿,畫降竜。皇孫乘緑車。
§事對
【遊環
副轄】《毛詩》曰:遊環脅驅,陰靷沃續。劉熙《釋名》雲:遊環在服馬背上,參馬之外,轡貫之,遊移前卻無常處。蔡邕《獨斷》曰:乘輿之車,皆副轄者,施轄於外,乃復設轄者也。
【周輿 殷輅】《周禮》雲:有虞氏尚陶,夏後氏尚匠,殷尚梓,周尚輿。殷輅見《論語》。
【朱蘭
紫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曰:小使車者,蘭輿皆朱赤轂,白蓋赤帷。從騶騎四十人,皆追捕考案有所敕取者之所乘也。魏收《後魏書》曰:安車,紫蓋朱裏,與公侯同。子男皂蓋青裏。
【步輿 臥輦】張敞《晉東宮舊事》曰:太子有步輿一。《鄴中記》曰:石季竜皇后出嵩,乘輅輦。或朱漆臥輦,以雲母代紗,內外四望,皆通徹也。
【青牛
白鹿】《關令內傳》曰:尹嘗登樓四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喜曰:“應有聖人經過京邑。”果見老君乘青牛車來。葛洪《神仙傳》曰:瀋義學道於蜀中,與妻共載,道逢白鹿車一乘。
【一器 六材】《周禮》曰:一器而工聚者車為多。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曰:奚仲為車正,具物以時,六材皆良。
【珠輪 銅較】華核《騧馬賦》曰:“鞍罽緝裘,珠輪玉光。”許慎《說文》曰:較,車騎上麯銅鈎。
【皮軒
革輅】《漢官解詁》曰:太僕廄府,皮軒鸞旗。鬍廣曰:“馬有廄,車有府。”皮軒,以虎皮為軒。《周禮》鄭玄註曰:革輅,輓之以革而漆之。
【法陰陽 象日月】李尤《小車銘》曰:圓蓋象天,方輿則地;輪法陰陽,動不相離。《周禮》曰:輪輻三十,象日月也。
【黃金車
碧玉輦】《吳志》曰:初平中,童謠曰:“黃金車,班蘭耳,闔閶門,出天子。”王子年《拾遺記》曰:周穆王馭黃金碧玉之輦,從朝及暮,而窮宇宙之內遍焉。
【三寸轄 四尺輈】《淮南子》曰:夫車之所能轉千裏者,以其要在三寸轄。《周禮》:輈度,國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馬之輈深四尺。
【三雲輦 七香車】《真人王君內傳》曰:神人乘三雲之輦。魏武帝《與楊彪書》曰:今贈足下畫輪四望通幰七香車二乘。
【輪重牙 轅兩尾】董巴《輿服志》曰:乘輿金根車,五乘,輪皆朱班,重牙貳轂。張揖《埤蒼》曰:輕車轅兩尾。
【玳瑁廂
茱萸輞】周遷《輿服雜事》曰:五輅,兩箱之後,皆用玳瑁鵾翅。註曰:鵾,大鳥名,其羽關纖利,故車箱象之。石崇奴券曰:作車,當取大良白槐之輻,茱萸之輞。
§賦
【後梁甄玄《成車賦》】鑄金磨玉之麗,凝土剡木之奇;體衆術而特妙,未若作車而載馳。爾其車也,名稱合於星辰,圓方象乎天地。夏言以庸之服,周曰聚焉之器;制度不以陋移,規矩不以飾異。古今貴其同軌,華夷獲其兼利。爾其利也,天子以郊祀田伐,諸侯以朝聘會盟,庶人以商農工賈,夷狄以致蓄遷生。爾其作也,均輕重而攻材,正陰陽而斫木,既中正而合剖,亦面勢而審麯;候離婁之督繩,須公輸而削墨,布骸服之有定,施爪牙之不忒。既涉用於牛馬,亦受名於羊鹿。爾其容也,侔蓋樹之獨立,似高雲之出巘,獨映水也。如舞鸞之對鏡,衆行陸也,若翔鴻之赴遠,聽長響之轔轔,望遙儀之婉婉,信有美兮宜比興,徒欲貌兮不能辨。及其駕也,堅珊瑚之駐,引絶群之駭,既絲靷之縈頭,亦銅鈎而瑩角;始嚮軛而竜轉,就入轅而獸躍;或鼽<鼻乚>而鳴鼻,或參差而動腳。咆哮歇轉,鬱快隕閣,見輪陰之翻亂,視帶影之飛泊。及其乘也,或方夏虐暑,炎氣歊烈,浮幰動以來風,輕紗飛而去熱,纖埃著而即墜,煩氣衝而受歇;或固陰沍寒,祁嚴凜厲,復帷下而前屏,重幨垂而後蔽,霜露侵而靡及,風飈激而不戾;或油雲雨霈,中逵半恢,宏宇宙而雷奔,杼軸割而去衍,被洪流染而自落,散水湔而不沾雲。
§詩
【梁孝元帝《車名詩》】長墟帶江轉,連甍映日分;佳人坐椒屋,接膝對蘭薫。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雲;錦色懸殊衆,衣香遙出群。日暮輕帷下,黃金妄贈君。
§銘
【後漢馬衍《車銘》】乘車心護輪,治國必愛民;車無輪安處,國無民誰與。
【後漢崔駰《車右銘》】擇禦卜右,采德用良;詢納耆老,於我是匡。惟賢是師,惟道是式;箴闕旋賁,內顧自敕。匪望其度,匪愆其則;越戒敦儉,禮以華國。
【後漢李尤《小車銘》】圓蓋象天,方輿則地輪。法陰,陽動不相離。合之嗛噓,疏達開通;兩輜鄣邪,尊卑是從。軏<車兒>之用,信義所同。
○燈第十三
§敘事
呂靜《韻集》曰:燈,無足曰燈,有足曰錠。《西京雜記》曰:漢高祖入鹹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然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焉。又曰:長安巧工丁諼作恆滿燈,九竜五鳳,雜以芙蓉連藕之奇。王朗《秦故事》曰:百華燈樹,正月朔朝賀,殿下設於三階之間。端門外設三尺、五尺燈,月照星明,雖夜猶晝。張敞《東宮舊事》曰:太子有銅駝頭燈、銅倚燈。納妃,有金塗四尺長燈,銀塗二尺連盤短燈。《拾遺記》曰:海人乘霞舟,以雕囊盛數升竜膏,獻燕昭王。王坐通雲之堂,(亦曰通霞臺。)然竜膏為燈火,色曜百裏,煙色如丹。《洞冥記》曰:漢武帝然芳苡燈於閣上,光色紫。有白鳳黑冠,黑竜馵足,來戲於閣。又曰:丹豹髓,白鳳膏,磨青錫為屑,以淳蘇油和之,照於神壇。夜暴雨,火光不滅。以麟須拂拂霜蛾赴燈者,芳苡草出奔盧國,霜蛾如蜂。《淮南子·萬畢術》曰:取蚢脂為燈,置水中,即見諸物。
§事對
【豹髓 竜膏】並見敘事。
【駝頭 鳳腦】駝頭見敘事。《拾遺記》曰:周穆王設常生之燈以自照,烈蟠竜膏之燭,遍於宮內。行有鳳腦之燈,水荷以蓋其上。
【芳苡 蘭膏】芳苡見敘事。《楚辭》曰:娛酒不廢沉日夜,蘭膏明燭華銅錯。
【銅倚 玉枝】並見敘事。
【葛籠 荷蓋】瀋約《宋書》曰:高祖清簡寡欲,床頭有土障,壁上有葛燈籠。荷蓋見鳳腦註。
【百枝
九光】傅玄《朝會賦》曰: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遣使謂帝曰:“七月七日,我當暫來。”帝至日掃除宮內,然九光之燈。
【蚢脂 鳳膏】並見敘事。
【恆滿 常生】並見前。
§賦
【周庾信《燈賦》】九竜將瞑,三爵行棲,瓊鈎半上,弱木全低;窗藏明於粉壁,柳助暗於蘭閨。翡翠珠被,流蘇羽帳;舒屈膝之屏風,掩芙蓉之行障,捲衣秦後之床,送枕荊臺之上。乃有百枝同樹,四照連盤,香添然蜜,氣雜燒蘭,燼長宵久,光青夜寒,秀華掩映,蚢膏照灼;動鱗甲於鯨魚,焰光芒於鳴鶴;蛾飄則碎花亂下,風起則流星細落。況復上蘭深夜,中山醑清,楚妃留客,韓娥合聲;低歌著節,遊弦絶鳴,輝輝朱燼,焰焰紅榮。乍九光而連彩,或雙花而並明。寄言蘇季子,應知餘照情。
【梁江淹《燈賦》】淮南王,信自華,命彩女,餌丹砂,學鳳音。紫霞沒,白日沉,挂明燈,散玄陰。顧謂小山儒士,斯可賦乎?於是泛瑟而言曰:若大王之燈者,銅華金擎,錯質鏤形;碧為雲氣,玉為仙靈;雙流百枝,豔帳充庭。照錦地之文席,映綉柱之鳴箏;恣靈修之浩蕩,心何疑而永平。茲侯服之誇誕,而處士所莫營。若庶人燈者,非銀非珠,無藻無縟;心不貴麗,器窮於樸。是以露冷帷幔,風結羅紈;螢已引桂,蛾欲辭蘭。秋夜如歲,秋情若絲;怨此懷抱,傷此秋期,必然打坐嘆,欲說忘辭。至夫霜封園橘,冰裂池蓀;雲雪無際,河海方昏。鼕膏既凝,鼕箭未度;悁連鼕心,寂歷鼕暮。亦復朱燈空明,但為君故。
§詩
【隋江總《三善殿夜望山燈詩》】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的連星出,亭亭嚮月新。采珠非合浦,贈佩異江濱;若在扶桑路,堪言並日輪。
【梁範靖妻瀋氏《詠燈詩》】綺筵日已暮,羅帷月未歸;開花散鶴彩,含光出九微。風軒動丹焰,水宇澹清輝;不吝輕蛾繞,唯恐曉蠅飛。
【梁紀少瑜《詠殘燈詩》】殘燈猶未滅,將盡更揚輝;唯餘一兩焰,裁得解羅衣。
【南齊謝朓《詠燈詩》】發翠斜溪裏,蓄寶宕山峰;抽莖類仙掌,銜光似燭竜。飛蛾再三繞,輕花四五重;孤對相思夕,空照無衣縫。
§銘
【後漢李尤《金羊燈銘》】賢哲勉務,唯日不足;金羊載曜,作明以續。
【傅玄《燈銘》】晃晃華燈,含滋炳靈;素膏流液,玄炷亭亭。丹水揚輝,飛景蘭亭。
○燭第十四
§敘事
《周禮》曰:凡邦大事,司烜氏共賁燭,(麻燭也。一云大燭。)祭祀共明燭。(以燧取明火於日。)《儀禮》曰:燕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燭於門外。凡燭至,起。(異晝夜。)《禮記》曰:燭不見跋。(跋,本也。燭盡則去之為嫌,若燼多有厭倦。)陸士衡《毛詩草木疏》曰:木蓼搗為燭,明如鬍麻燭。《後魏書》曰:世祖南伐,劉義恭獻蠟燭。《世說》曰:石季倫以蠟燭炊。
§事對
【照壁
映書】《戰國策》曰:甘茂去秦之齊,出關遇蘇季子,曰:“江上夜女有傢貧無燭者,夜女相與欲去之?”無燭者曰:“妾以無燭之故,常先至,獨掃室布席,何愛東壁之照壁者?”《西京雜記》曰:匡衡勤學而無燭。鄰捨有燭光,穿壁引其光,以書映而讀之。
【絶纓
陳席】司馬彪《戰略》曰: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絶其冠纓,告王。王曰:“人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曰:“群臣皆絶去冠纓,然後上燭。”劉嚮《列女傳》曰:齊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嘗與鄰人李吾合燭夜績。李吾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夜績。”徐吾曰:“妾以貧故,起常見先,臥常在後,灑掃陳席,以待來者。今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益暗,何愛東壁之餘光?”
【益明
坐暗】王符《潛夫論》曰:隅燭之施,明於幽室也。前燭則盡照矣,後燭而益明,二者相因,以成大光。謝承《後漢書》曰:巴祗為揚州刺史,與客坐暗中,不然官燭。
【美女戴 飛蟲赴】《地鏡圖》曰:見美女戴燭行,從其出處有玉矣。《抱樸子》曰:夫明燭宵舉,則飛蟲群赴。
【武王晨舉
少翁夜張】王充《論衡》曰:武王伐商,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權掩不備。《漢武故事》曰:上所幸李夫人死,上甚思悼之。齊人少翁言能緻其神,乃夜張明燭,上居他帳中,遙望見李夫人,不得就視。
§賦
【梁簡文帝《對燭賦》】雲母窗中合花氈,茱萸幔裏鋪錦筵;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燈火不須然。下弦三更未有月,中夜繁星徒依天;於是挂同心之明燭,施雕金之麗盤。眠竜傍繞,倒鳳雙安;轉闢邪而取正,推欞窗而畏寬。緑炬懷翠,朱燭含丹;豹脂宜火,牛<月尞>耐寒。銅芝抱帶復纏柯,金藕相縈共吐荷;視橫芒之昭曜,見蜜淚之蹉跎。渭覺流珠走,熟視絳花多;宵深色麗,焰動風過。夜久唯煩鋏,天寒不畏蛾菖蒲傳酒座欲闌,碧玉舞罷羅衣單。影度臨長枕,煙生嚮果盤;回照金屏裏,脈脈兩相看。
【周庾信《對燭賦》】竜沙雁塞甲應寒,天山月沒客衣單;燈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針覺最難。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燭盤;鑄鳳銜蓮,圖竜並眠。燼高疑數翦,心濕暫難然;銅荷承淚蠟,鐵鋏染浮煙。本知雪光能映紙,復訝燈花今得錢。蓮帳寒檠窗拂曙,筠籠熏火香盈絮。傍垂細溜,上繞飛蛾;光清寒入,焰暗風過。楚人纓脫盡,燕君書誤多。夜風吹,香氣隨,鬱金苑,芙蓉池;秦皇闢惡不足道,漢武鬍香何物奇。晚星沒,芳蕪歇,還持照夜遊,詎減西園月。
§詩
【梁王筠《詠蠟燭詩》】執燭引佳期,流影度單帷;通朧別綉被,依稀見蛾眉。莢明不足貴,燋燼豈為疑;所恐恩情改,照君尋覆棋。
【梁劉孝綽《賦照棋燭詩》】南皮弦吹罷,終奕且留賓;日下房櫳暗,華燭命佳人。側光全照局,回花半隱身;莫辭纖手倦,羞令夜嚮晨。
【唐太宗文皇帝《詠燭詩》】焰聽風不動,花開不待春;鎮下千行淚,非是為思人。
【又詩曰】九竜蟠焰動,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啓
【劉孝儀《謝女出門官賜紋絹燭啓》】孝儀啓左右,袁文成奉宜旨。宜知臣私營發遣,垂賜紋絹二十疋,燭二十挺。臣傢本貧敝,事多蹇缺,桓室金縷,本非所宜。孟姬作具,猶若未周,殊澤麯臨,珍華兼重,製為美服,雙綺易儔。秉而不息,三夜有待。臣名品卑末,事隔榮賜,慈渥之墜,實見因心。小人賤微,豈能勝報不忘雲雲。
○煙第十五
§敘事
《淮南子》曰:鼕至,甲子受製木用事,火煙青七十二日。戊子受製土用事,火煙黃七十二日。庚子受製金用事,火煙白七十二日。丙子受製火用事,火煙赤七十二日。壬子受製水用事,火煙黑七十二日。《列仙傳》曰:昔神人過寧封人,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教其積薪自燒,隨煙上下。(封人,黃帝時陶正。)《周禮》:蟈氏掌去龜黽,焚牡蘜,以灰灑之則死,以其煙被之則活,凡水蟲無聲。《晉書》曰:苻堅之將亂也,關中土然無火,而煙氣大起,方數十裏,月餘不滅。後為慕容衝所滅。《後魏書》曰:慕容超之將亡也,南郊柴燎,焰起而煙不出。靈臺令張光告人曰:“火盛煙滅,國其亡乎。”《拾遺記》曰: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介子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為立臺,號曰思煙。又曰:員嶠山西有星池,出爛石,常浮於水。色紅質虛,似肺;燒之,香聞數百裏;煙氣升天,則成香雲;雲遍則成香雨。
§事對
【火含
水滅】顔延之《連珠》曰:火含煙而煙妨火,桂懷蠹而蠹殘桂;然火勝則煙滅,蠹壯則桂折。《漢書》曰:漢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竈煙;灌玉堂,流金門。”
【噪鴉 去黽】並見敘事。
【張天
連雲】瀋約《宋書》曰:桓玄使桓謙屯東陵口,卞範之屯覆舟山西,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東北風急,因命縱火。煙漲天,謙等諸軍,一時土崩。劉嚮《熏爐銘》曰:中有蘭麝,朱火青煙;蔚術四塞,上連青雲。
【五色
四合】《許邁列傳》曰:邁少名映,有道術,高平閻慶就映受業。慶方去,映為燒香,五色煙出,映亦去,莫知所在。潘尼《火賦》曰:玄煙四合,雲蒸霧萃。
§詩
【梁簡文帝《煙詩》】浮空覆雜影,含樹密花藤;乍如落霞發,頗類巫雲登。映光飛百仞,從風散九層;欲持翡翠色,時出鯨魚燈。
【陳張正見《浦狹村煙度詩》】茅蘭夾兩岸,野燎燭中川;村長含夜影,水狹度浮煙。收光暗鳥弋,分火照漁船;山人不炊桂,樵華幸共然。
○火第十六
§敘事
譙周《古史考》曰:古者茹毛飲血。燧人初作燧火,人始燔炙。《元命苞》曰: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其立字,人散子者為火。《說文》曰:,蒸火也;煨,盆中火也;熛,火飛也;熲龠,火光也。《左傳》曰:人火曰火,天火曰災。《春秋繁露》曰:若人君惑於讒邪,內離骨肉,外疏忠臣,咎及於火則大旱,必有火災。《春秋潛潭巴》曰:火從井出,有賢士從人起。(火明,賢者象。賢者屈滯,象從井出。)《周易》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又《春秋繁露》曰:若火不炎上,秋多電,由王者視不明也。《國語》曰:火焚其彝器,子孫為疑,由王者篾棄五則。(則,常也。)《風俗通》曰:夫火者南方陽,光輝為明。聖人嚮之而治,取其象也。
§事對
【化雀
流烏】魚豢《典略》曰:秦伯出獵,至於鹹陽,有大鳥流下,化為白雀,銜緑丹書,集於公車。《史記》曰:武王既渡河,有火自上復下,至於王屋,流為鳥,其色赤。
【外照 內陰】湛方生論曰:俗之談者,以為火外照無納影之能,內鑒無朗暗之功。張隱《文士傳》曰:離火陰居內,故鑒之可映。
【焚芝 爨柘】《抱樸子》曰:慮巫山之失火,恐芝艾之井焚。《淮南子》曰:夏爨柘燧火,鼕爨鬆燧火。
【登庫
構祠】《左傳》曰:宋衛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漢書》:陳勝、吳廣聚祠中,夜構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是也。”
【束緼
徙薪】《漢書》曰:蒯通曰:臣之裏婦,與諸母相善。夜亡肉,姑以為婦盜,遣之。裏母即束緼請火亡肉傢,曰:“昨夜犬得肉,鬥相殺,請火以埋之。”桓譚《新論傳》曰:托言淳於髡至鄰傢,見其竈突直,而積薪在旁,謂曰:“此有火災。”即更為麯突而遠徙其薪。
【光戟
生矛】瀋約《宋書》曰:晉惠帝永興元年,成都王伐長沙,每夜戈戟鋒有火光,如懸燭。《漢書》曰:車師後王姑句傢,矛端生火。其妻敗訾陬謂姑句曰:“矛端生火,此兵氣也。”
【蔽窗
塗隙】魏收《後魏書》曰:祖瑩好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人所覺。《韓子》曰: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故丈人無火難,白圭無水患。
【連雞
結牛】何法盛《晉中興書》曰:殷浩北伐,江攸為長史。攸取數百雞,以長繩連腳,皆係火。一時駈放,飛過塹,集於羌營,火皆燃。《史記》曰:騎劫攻即墨,田單取牛千頭,縛矛其角,結火其尾,穿城而出,壯士隨牛後出。火明,所觸輒死。
【珠扦 荷厭】《國語》曰:楚王孫圉聘於晉,謂趙簡子曰:“珠足以扦火災則寶之。”瀋約《宋書》曰:殿屋之為圓泉方井兼荷華者,以厭火祥。
【焰焰 烈烈】《尚書》曰: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敘弗其絶。《詩》曰: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
【泥中 水上】魏收《後魏書》曰:張天錫時,有火燃於泥中。《周易》曰:火在水上,未濟。
【臨邛井 神邱穴】劉敬叔《異苑》曰:臨邛有火井。《括地圖》曰:神邱有火穴,光照千裏。
【延北閣
越東傢】范晔《後漢書》曰:章帝時,新平王傢失火,延及北閣後殿。崔鴻《前趙錄》曰:劉殷曾祖母柩在殯。西鄰失火,風飈甚盛,殷夫婦叩殯,火災遂越燒東傢。
§賦
【西晉潘尼《火賦》】形生於未兆,聲發於無象;尋之不得其根,聽之不聞其響;來則莫見其跡,去則不知其往。似大道之未離,而元氣之灝瀁。故能博贍群生,資育萬類;盛而不暴,施而不費;其變無方,其用不匱。鑽燧造火,陶冶群形;協和五味,革變亶腥;酒醴烹飪,於斯獲成。及至焚野燎原,埏火赫戲;林木折拉,砂粒煎糜;騰光絶覽,雲散霓披。遂乃衝風激揚,炎光奔逸,玄煙四合,雲蒸霧萃。山陵為之崩陀,川澤為之涌沸。去若風驅,疾如電逝;蕭條長空,野無孑遺;無隰不灰,無坰不斃。榛蕪既除,九野謐清;蕩枝瘁於凜秋,候來春而改生。其揚聲發怒,則雷電之威也;明照遠鑒,則日月之暉也;甄陶品物,則造化之製也;濟育群生,則天地之惠也。是以上聖人擬火以製禮,鄭僑據猛以立政;功用關乎古今,勳績著乎百姓。
【戴逵《流火賦》】火憑薪以傳焰,人資氣以享年;苟薪氣之有竭,何年焰之恆延。
§文
【晉成公綏《戒火文》】余家遭火,屋宇焚盡,器用廓然,乃造於四鄰,以為戒火文。曰:經籍為灰,篇章為炭。
§論
【朱玄《微火不熱論》】朱先生遊於河洛之間,將捨逆旅,遇逆旅之火,有主人翁夷焉。先生褰裳下車,環而窺之,則喘喘然死矣。先生曰:“嘻!火之盛物,一至此哉?”弟子孔琨進曰:“異哉先生之談也。夫火之然,在群形則焚燎消鑠,在肌膚則灼爛湮滅,奚言物之盛矣。”
(以下嚴陸宋本異文)
§事對
【燎原 炎上】《書》曰: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書》又曰:五行,二曰火。火曰炎上。
【化雀
流烏】魚豢《典略》曰:泰伯出獵,至於鹹陽,有大鳥流下,化為白雀,銜緑丹書,集於公車。《史記》曰:武王既渡河,有火自上復下,至於王屋,流為烏。
【鑽燧 生雲】《管子》曰:黃帝鑽燧出火,以熟葷鱢。《淮南子》曰:練土生木,練木生火,練火生雲,練雲生水,練水生土。
【練木 消金】練木見上。《淮南子》曰:火則水滅之,金堅則火消之。
【夏焚 鼕燥】《禮》曰:季夏出火,為焚也。《淮南子》曰:陽氣、夏陰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鼕至燥。
【紀物 名官】《尚書·大傳》曰:燧皇以火紀物。《左傳》曰:郯子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寧封 閼伯】《列仙傳》曰:寧封子,黃帝陶正,掌火,能作五色煙。《左傳》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以火紀時。
【槁竹 老槐】《淮南子》曰:槁竹有火,弗鑽不然。又曰:老槐生火,久血為燐,人弗怪也。
【熒臺
然石】《郡國志》曰:連渾府遙火山,有火井,深不可見底。炎氣上升,若微電。以草爨之則煙火發,名曰熒臺。王子年《拾遺記》曰:宛渠之民,泛黑水而至,對始皇曰:“臣之國夜琢然石,以代日光。此石出於然山,其土石皆自光明。鑽斬皆火出,大如慄則輝耀一室。”
【徙薪
焚荻】《漢書》曰: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福言其太甚,三上書,輒報罷。後霍氏誅滅,告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曰: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旁有積薪,客曰:“子為麯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不應,俄其傢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而不錄言麯突者。或謂主人:“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麯突徙薪忘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悟而請之。宣帝召福為郎。《吳志》曰:姚光有火術。孫權積荻數十束,使光坐其上,猛火焚之。荻盡,端坐灰中,持一捲書。
【蔽窗 塗隙】《後魏書》曰:祖瑩好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後然火讀書,以衣蔽窗戶。《韓子》曰:丈人之慎火也塗隙。
【廣樹 符<昏鳥>】《南越志》曰:廣州有大樹,可以禦火。《山海經》曰:符遇之山,其鳥名<昏鳥>,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衛火。
【祝融 回祿】《淮南子》曰:南方,火也,其帝祝融,其佐朱鬍。《左傳》曰:鄭子産禳火於元圃回祿。
【昆岡 鼎鑊】《書》曰: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周禮》曰:亨人掌供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泥中 水上】魏收《後魏書》曰:張天錫時,有火燃於泥中。《周易》曰:火在水上未濟。
【臨邛井 神丘穴】劉敬叔《異苑》曰:臨邛有火井,縱廣五尺,深二三丈。《括地圖》曰:神丘有火穴,光照千裏。
§賦
【西晉潘尼《火賦》】覽天人之至周,嘉火德之為貴,含太陽之靈輝,體淳剛之正氣。先聖仰觀,通神悟靈;窮神盡數,研幾至精。形生於未兆,聲發於無象;尋之不得其根,聽之不聞其響,來則莫見其跡,去則不知其往。似大道之未離,而元氣之灝瀁。故能博贍群生,資育萬類,盛而不暴,施而不費,其變無方,其用不匱。鑽燧造火,陶冶群形,協和五味,革變膻腥,酒體烹飪,於斯獲成。爾乃狄牙典膳,百品既陳;和羹酋醳,旨酒濃醇;烹黿煮鼉,灼龜臛鱗。若乃流金化石,鑠鐵融銅,造製戎器,以戒不恭;砥煉兵械,整飭軍容。四海寧乂,邊境無寇;鞱弓戢劍,解甲釋胄;銷鏑為耒,鑄戈為槈;戰士反於耕農,戎馬放於外廄。及至焚野燎原,埏火赫戲;林木摧拉,砂礫煎糜;騰光絶覽,雲散霓披,遂及衝風激揚,炎光奔逸,玄煙四合,雲蒸霧萃;山陵為之崩陀,川澤為之涌沸。去若風驅,疾如電逝,紛綸紆轉,倏忽橫厲,蕭條長空,野無孑遺,無隰不灰,無坰不斃。震響達乎八冥,流光燭乎四裔。榛蕪既除,九野謐清;蕩枝瘁於凜秋,候來春而改生。其揚聲發怒,則雷霆之威也;明照遠鑒,則日月之暉也;甄陶品物,則造化之製也;濟育群生,則天地之惠也。是以上聖擬火以製禮,鄭僑據猛以立政;功用關乎古今,勳績著乎百姓。(下接戴逵《流火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天部上 | 捲二 天部下 | 捲三 歲時部上 | 捲四 歲時部下 | 捲五 地理上 | 捲六 地部中 | 捲七 地部下 | 捲八 州郡部 | 捲九 帝王部 | 捲十 中宮部 | 捲十一 職官部上 | 捲十二 職官部下 | 捲十三 禮部上 | 捲十四 禮部下 | 捲十五 樂部上 | 捲十六 樂部下 | 捲十七 人部上 | 捲十八 人部中 | 捲十九 人部下 | 捲二十 政理部 | 捲二十一 文部 | 捲二十二 武部 | 捲二十三 道釋部 | 捲二十四 居處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