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第25节:故 国 晚 秋(6)      Song Haohao

  四
  没有不透风的墙,韩琦上书,王安石称病之事很快传遍了朝野,上下疑惑,虽然变法没因此而终止,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这场义利之争的风波虽然表面上平息下去了,背地里却仍然风起云涌。著名的文学家,青州知州欧阳修听说了朝廷中的情况,又结合自己州内的现实,连上两道札子,要神宗终止变法,并且已让本州的官员停止散发青苗钱。神宗刚从韩琦的奏疏里回过劲来,这回又来了个欧阳修,便亲自将奏疏批驳一番,发付朝报,作为反面教材,以正视听。
  老臣文彦博见欧阳修的奏疏被公布出来,愤怒万分,觉得一定是王安石建议神宗皇帝这么做的。朝参之后,文彦博出班奏说欧阳修等人身领外郡,言青苗之弊,是心系朝廷不忘国家,即使有一两处不当,也不应该公布于众,成为大家的谈资。公布欧阳修的奏疏,确实是王安石的意思,王安石和欧阳修素无芥蒂,从私人角度上来说也非常敬重这位老臣,而且当年欧阳修对他还有提携之恩。可这样的老臣,要是站在反对变法的一方,那么王安石和神宗皇帝受到的变法阻力就会增大,现在出此下策,委屈一下欧阳修也是从变法角度出发的,并无私人恩怨,王安石的真实用意是要警示那些左右摇摆的朝廷官员,让他们支持变法,执行变法。文彦博显然没想到这一点,还在神宗皇帝面前罗罗嗦嗦,甚至倚老卖老,借欧阳修之事大发自己的牢骚,并对皇帝说,陛下您是依靠谁治天下,是田野百姓还是士大夫,神宗皇帝越听越不耐烦,越听越气,你到教训起我来了,高声斥责他说民为立邦之本,你不知道么?说完拂袖而去。
  接着老臣司马光要出场了,他见神宗皇帝龙颜大怒,又见文彦博被斥责,前辈欧阳修又成了朝臣的谈资,心里惶惶不安,便整日闭门核稿编书。没过几日,神宗皇帝突然一道圣旨,升司马光为枢密副使,这个职位管理着北宋的军队,官衔极高,相当于副宰相。修书的司马光知道这个消息后,连续九次上章,坚辞不受,神宗皇帝觉得不可理解,有些人想当官还当不到呢,怎么你司马光却不愿意当官,便召他入对。司马光在神宗面前终于说出了实情,不是我不愿意受命,怎奈我的看法和朝廷现行的政策相违背,叫我怎么放开手脚做事呢。司马光继续说要是按照他的政治观点,若追还台谏官员,不实行青苗法、免役法,即使不用我,为臣也感激淋涕。司马光似乎要与新法势不两立,神宗再三劝说,司马光还是不接受这个官职,无奈只能由他去罢,神宗不得不另选他人。
  不过,司马光和王安石政治观点上的冲突可不会这么简单消失。司马光本想用辞官的方式感化神宗,没想到神宗变法的意志如此坚定。司马光现在失去了君心,无计可施,就此作罢,心又不甘,决定豁出去了。老臣们下台的下台,被斥的被斥,没几个人有说话权力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只能落在了自己肩头上。他想来想去,如今皇帝变法所依赖的人是谁,还不是王安石,那好,司马光觉得如果王安石幡然悔悟,改弦易辙,神宗皇帝你也孤掌难鸣了吧,变法的事一定可以终止。想到这里,司马光不免兴奋起来,于是以朋友之义,拿起纸笔,写了封信给王安石,内容写得情真义切:
  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近远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天下可立致,生民或被其泽矣。……介甫为政,尽变祖宗之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士吏兵农工商僧道,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主上以介甫为心,惟介甫之为信。介甫曰可罢,则天下人被其泽;介甫曰不可罢,则天下人被其害。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介甫改过从善,愈光大于前。光于介甫趋向虽殊,大归则同,故敢自达于介甫,取之舍之,则在介甫矣。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收到司马光的这封信觉得很意外,没想到司马公如此光明磊落,开诚布公,虽然信中多是反对变法的执拗之语,可那份真情,王安石还很是为之感动的。许多朝臣,因为政见不和成为了夙敌,互相倾轧,司马光如此坦荡,且对事不对人,实乃君子作风。王安石不禁叹息,要是那些反对派,那些众多的清节饱学之士,都能象司马光一样和衷共济,互相切磋磨砺,盈亏互补,何愁大宋不得昌盛。新法固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尽善尽美的东西,那些没变法以前的祖宗法令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这些人何必要对新法如此痛恶,必欲罢之而后快,情愿抱残守缺也不愿努力进取,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何时能够改变?因此,王安石在私人感情上非常钦佩这位政敌司马光,对事不对人,王安石不赞同司马光的观点,但欣赏他这种磊落坦然的做法,值得别的官员学习,随即研墨执笔,回信给司马光: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今君实所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君实则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引子第2节:水风空落眼前花(1)第3节:水风空落眼前花(2)第4节:水风空落眼前花(3)
第5节:水风空落眼前花(4)第6节:水风空落眼前花(5)第7节:水风空落眼前花(6)第8节:山长水阔知何处(1)
第9节:山长水阔知何处(2)第10节:山长水阔知何处(3)第11节:山长水阔知何处(4)第12节:山长水阔知何处(5)
第13节:山长水阔知何处(6)第14节:山长水阔知何处(7)第15节:乱红飞过秋千去(1)第16节:乱红飞过秋千去(2)
第17节:乱红飞过秋千去(3)第18节:乱红飞过秋千去(4)第19节:乱红飞过秋千去(5)第20节:故 国 晚 秋(1)
第21节:故 国 晚 秋(2)第22节:故 国 晚 秋(3)第23节:故 国 晚 秋(4)第24节:故 国 晚 秋(5)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