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管理三國志   》 第25節:曹操的發跡史(3)      成君憶 Cheng Junyi

  這種藐視道德卻又酷愛兵法的做派,使得曹操成了一個做事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者。功利主義不考慮道德問題,但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看重目標和效率。當時有一位著名的人才評鑒專傢,名叫許劭,給了曹操10個字的評價,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
  治世需要什麽能臣呢?治世是不需要能臣的,衹有亂世纔需要能臣。所謂“治世之能臣”,其實頗有諷刺意味。許劭在這10個字的評價中,真正想說的是後面的5個字——“亂世之姦雄”。更何況當時已經是漢靈帝的時代,亂世的跡象早已萌發,許劭閱人無數,自然知道曹操的厲害。在我們這個商場如戰場的年代,有很多企業傢,就像當年的曹操一樣,可以說是“亂世之姦雄”。【成君憶的管理學理念】
  68. 曹操很善於運用權謀,也很有一種“無毒不丈夫”的殘忍,但他並不懂得真正的管理智慧。
  正如許劭之所料,曹操後來果然表現出了一代姦雄的種種作為。我列出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幾個關鍵事件,讓大傢有一個概略的認識。
  第一個關鍵事件是:善於討好董卓,但不久之後又背叛了他。
  董卓是第一個挾天子而令諸侯的人。他挾持漢獻帝,控製了國傢的權力。與此同時,他放縱士兵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姦淫婦女、搶奪錢財。董卓本人更是形同魔鬼,在皇宮裏任意糟蹋那些姘妃、宮女,甚至連年幼的小公主也不放過。如果有人膽敢批評他,一定會遭到殘酷的虐待和殺害。
  董卓殘殺過很多人,但他和曹操卻相處得非常親密友好。《三國志》中說,董卓以曹操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想與他共同謀劃大事。可見他們兩個人的關係非同一般。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在某一天忽然離開了董卓。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叫做“孟德獻刀”。孟德是曹操的字。曹操暗藏了一把寶刀,準備刺殺董卓,卻遲遲不敢下手,結果出了意外。曹操衹好隨機應變,把那把寶刀當做禮物送給了董卓。隨後,曹操唯恐陰謀敗露,飛馬逃出了洛陽城。那麽,曹操為什麽要刺殺董卓呢?是為國傢除害,還是為自己建立功名地位?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他當時的心機。
  曹操離開洛陽之後,立即遭到董卓的通緝。他衹好變易姓名,嚮着東方的老傢逃亡。
  第二個關鍵事件是:在逃亡的路上,殘忍地殺害了呂伯奢全家。那天傍晚,他投宿在呂伯奢的傢裏。呂伯奢與曹操的父親曹嵩是結義兄弟,算起來也是曹操的叔叔。曹操在客房裏休息的時候,忽然聽到外面磨刀霍霍。他是個通緝犯,本來就驚恐萬狀,聽到磨刀霍霍的聲音,頓時緊張得連寒毛都竪了起來。他以為呂傢的人要對他不利,頓時惡從膽邊生,一腳踹開房門衝了出去,見人就殺,把呂伯奢一傢八口人殺得精光。一路殺到廚房,看到一頭豬綁在那裏,纔知道自己誤會了。原來,呂伯奢的傢人磨刀霍霍,不是要殺害他,而是要殺豬款待他。
  隨後發生了一件更惡劣的事情。曹操知道自己誤殺了好人,不敢停留,衹好趕快逃跑,路上又偏偏遇上了外出買酒回來的呂伯奢。曹操害怕殺人的事件敗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把呂伯奢也殺了。然後,在那裏無限凄涼地說了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死裏逃生之後,曹操已經成了聞名天下的“反董英雄”。他來到陳留,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開封市境內,在那裏招兵買馬。他們傢裏本來就有錢,加上那一面“反董英雄”的旗幟,很快就募集到了五千多人和大量的錢糧。三個月以後,也就是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天,各地軍閥在孟津會師結盟,共同討伐董卓,曹操也在盟軍之列。那時,曹操並無官職,盟主袁紹就給了他一個頭銜,叫做“行奮武將軍”。行,就是代理的意思。我們在第六講說過,曹操寫過一首《蒿裏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說的就是關東盟軍的事情。
  關東盟軍的旗幟下面,其實是一顆顆爭奪勢利的野心。他們的此次聯盟,衹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迫使董卓放火焚燒了洛陽,遷都長安。直到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初夏,王允終於用連環計誅殺了董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第1節:煮酒論英雄(1)第2節:煮酒論英雄(2)第3節:煮酒論英雄(3)第4節:煮酒論英雄(4)
第5節:漁夫的管理學(1)第6節:漁夫的管理學(2)第7節:漁夫的管理學(3)第8節:漁夫的管理學(4)
第9節:管理學的出路(1)第10節:管理學的出路(2)第11節:管理學的出路(3)第12節:管理學的出路(4)
第13節:管理學的出路(5)第14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1)第15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2)第16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3)
第17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4)第18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5)第19節:從姦雄到英雄(1)第20節:從姦雄到英雄(2)
第21節:從姦雄到英雄(3)第22節:從姦雄到英雄(4)第23節:曹操的發跡史(1)第24節:曹操的發跡史(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