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25節:論語心得(25)
劉廣宇 Liu Anyu
領導者對人才的求全責備,不衹是不能知人,且將會陷害人才。歷史上不少賢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於君主喜歡追究小過,如司馬遷衹不過為李陵說幾句公道話,卻被漢武帝處以腐刑,使他遺恨終生。蘇軾因對朝政有意見而寫幾首諷喻詩,卻蒙“烏臺詩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貶逐,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在歷史上,因當權者苛求人小過,別有用心的和溜須拍馬之徒就趁機落井下石,極盡其吹毛求疵之能事加以誣陷,因此,賢才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就更多了。
孔子對仲弓問政特別強調:“赦小過,舉賢才。”歷史上,能知人善任者都是如此。齊桓公發現寧戚是個人才,决定要用他時,有人主張調查他是否有問題後纔確定,桓公說:“不然,問之恐其有小惡也。且人固難全,權有其長者。”於是,封他為卿,用寧戚之長,讓他負責農業部門的工作。後桓公能稱霸,寧戚起了重要作用。
劉邦用陳平,有人告陳平“盜嫂受金”,劉邦責備推薦人魏無知,無知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何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拒,臣進奇謀之士,從其計誠足以利國傢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劉邦因而不計較陳平小過而重用之,後劉邦能開創漢朝,陳平是立了功的。
范仲淹選拔人才也多取氣節而略小故。他任陝西河東宣撫使兼陝西四路安撫使時,開設幕府,選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職而還沒有復職的人。有人懷疑他用人是否適當,范仲淹說:“其有可用之才,不幸陷於吏,不因事起之,遂廢人矣。”因此,范仲淹所選拔的人,大多有真纔實學。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隻猴子生活在一座美麗的花園中,那裏緑樹成蔭,芳草鮮美,瓜果飄香,是猴子生活的樂園。花園裏有一塊巨大的石頭,那是猴子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它經常調皮地在石頭上竄上跳下。有一天,猴子忽然心生好奇,它想,這塊石頭下面藏着什麽東西呢?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它不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掀翻了這塊石頭。結果,它在石頭下面發現了一條蛇。猴子很害怕,它急忙把石頭放回原處。然而,那條蛇在它心裏投下了陰影,從此,它再也不敢去石頭附近玩耍了。漸漸地,它對整座花園都不再喜歡,終於有一天,它離開了這裏。
那以後,猴子經過了許多地方,但是,它再也沒有找到像從前的花園那樣令它開心、愉快的地方。它流離失所,浪跡天涯,直到孤獨地死去。
那麽,這衹猴子不幸的根由在哪裏呢?試想,如果它不去搬那塊石頭,它就可能永遠快樂地居住在花園。然而,一時的好奇卻摧毀了它一生的幸福。
有些事情,“不知道”遠比“知道”要快活得多。“水至清則無魚”,這世上原本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所以,面對好奇,我們應該有選擇地繞行,否則,它將可能成為解不開的心結,成為一切“不愉快”的根源。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人生不會如我們設想的那樣完美,我們可以有一個完美的期待,但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此我們要面對現實,不要求全責備,坦然地度過每一天。
責人不如修身
古往今來,成功的執政者以及管理者,總是勤政廉潔、愛民如子、知人善用的。有了這樣的領導者,下屬哪裏有不敬、不忠、不勸的道理呢?
季康子問孔子:“請問,我要讓老百姓對我保持虔敬與忠誠,要讓他們逆來順受的服首貼耳,怎樣做才能夠達到這個效果?”
孔子回答他:“如果你想讓民衆心悅誠服,那麽,首先你就必須從你自己做起。如果你以莊重的態度處理國傢政務,那麽就會贏得百姓的敬重。如果你以孝慈之念治傢,那麽百姓就會被你的德品而感召,對於有好的榜樣卻仍然不知道仿效的人,就要耐心地勸導他們。”
孔子的回答從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千年來的國政指導,仁人君子莫不是先從自己的德品開始,臨之以莊,孝慈治傢,並將這種思想延伸到政務的治理中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