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第25节:人生极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易子而教”对孩子是全新的要求,对父母也是一种考验。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究竟对不对,效果如何,“易子而教”就知道了。
人生极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人生的快乐为何?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有的以吃穿为乐;“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有的以做官为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的以有知己朋友为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的以看破红尘为悟;“人生如梦”,有的以虚幻为结……
那么,人生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呢?
亚圣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章句上)三乐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应该说是亲情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应该算是自身之乐。以上二乐,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亲情和个人之乐。而三乐就不同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因而,三乐乃极乐,是亲情与自身之乐所无法相比的。
“得天下英才”不易,能够有机会有能力而“教育之”则更不易。
这就是为师之极乐之处。
为师者,不只有解疑答惑之乐,更有为天下培育英才的极乐。试想,一个发明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种产品;一个建筑师,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栋大厦乃至一个城市的设计;一个将军,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次战役的胜利;一个农民,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片庄稼的丰收;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部作品的问世;一个探险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个景观的发现;一个外交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握手;一个政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一个历史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对一个时代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和预言……而无论什么样的家,无论多大的贡献,都是由“天下英才”来完成的。而任何家,都不可能是生而知之者,都必须由老师长期精心“教育之”才能成才。所以,为师者的责任其实就是天下的责任,为师者的使命其实就是天下的使命,为师者的快乐其实也是天下的快乐,不是极乐是什么?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汉书·元帝纪》)尊师,其实就是尊重未来,尊重国家民族的希望。为师能不乐吗?
由“孟母三迁”所想到的
孟子幼时丧父,遭遇人生之大不幸,但孟母很贤德,对失去父爱的孟子管教有方,使其终成继孔子之后的旷世大儒。
民间至今流传着“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尤其是《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名句,更使这些孟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几千年来,孟母教子的故事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父母作为人的第一启蒙老师和终身老师,言行举止、做人处事,子女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仿效。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子女的心理和品格,无不深受父母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正在长身体、学知识,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父母的知识、品行、智慧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孟母虽也是一普通的农妇,但她教子有方,不愧为一天才的教育家。
她深知环境对孩子生长的极大影响,故而三次搬家,改变居家周围的环境,以利于孩子健康生长。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据《列女传·母仪篇》载:“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捐让进退。孟母曰:‘其可以居吾处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率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一个孤儿寡母,生存本来就艰难,又三次搬家,真是不易。由此可见,吾母对儿子的期望有多大!纵是千难万难,也不能让儿子的生长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 | 第2节:生于乱世 | 第3节:师于儒门 | 第4节:游于列国 |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著作 | 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 第7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2) | 第8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3) | 第9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4) | 第10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5) |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 | 第12节:“亲亲”:孝为德之本(2) | 第13节:“亲亲”:孝为德之本(3) | 第14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1) | 第15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2) | 第16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3) | 第17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4) | 第18节:养欲:即养礼 | 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 | 第20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2) | 第21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3) | 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节:从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