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柏楊訪談錄:新城對   》 很難絶對客觀(1)      柏楊 Bai Yang

  訪問者張灼祥/香港電臺“開捲樂”節目主持
  魏便利/香港電臺中文臺教育組編導
  被訪者柏楊/臺灣作傢
  張香華/柏楊太太,臺灣詩人
  文載1987年3月8日香港《信報》
  問:雜文中,你對一些不喜歡的人說是晚娘臉,這是否與小時候的遭遇有關?
  柏楊:應該有關。小時候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溫暖,如果父母沉臉,甚至翻了臉,就會覺得害怕,受到傷害。
  問:初中時,你因體罰問題與老師爭論,現在年紀大了,經驗也豐富了,是不是還堅持不能體罰孩子?
  柏楊:我不但堅持,而且絶對反對。“因為愛你纔打你”這句話,有一定程度的道理。但是我們明白,憤怒的時候,便會失去分寸,很容易傷害孩子。孩子是脆弱的,如果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也要小心,也要懂得自製。對於孩子,我覺得不應該體罰,而且也不要騙孩子,不論是什麽方式都不可以。
  張香華:我任教的學校是臺灣著名的一所優秀中學,但是有些時候學生的意見和行為,也會令我感到憤怒。可是,我依然不贊成體罰,因為我們要顧慮它的副作用。首先,我們很難控製自己的感情,很容易出錯。而且我們應該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責任,不可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問:你的小說風格與魯迅相近,可是結構和技巧不大成熟,往往流於說故事的形式,如果名之為報告文學則可,但若說是優秀小說,則有所保留。你自己有什麽看法?
  柏楊:我常常覺得自己的作品很好,可惜沒有人同意。都說我的小說含蓄不足,香華就批評我,說我寫小說時不肯用心,其實我花了很大的心血,也許是能力不足吧。
  張香華:我認為他的個性不大適合寫小說。他是熱情和主觀的,想什麽就說什麽。而小說應該是含蓄的,作者應該能入能出,有時候需要冷靜的分析,他的小說過分重使命感。
  問:你的小說內容都傾嚮描繪社會的黑暗面?
  柏楊:魯迅也是如此。我覺得自己應該提出這些黑暗的現象。在五十年代,許多臺灣人都是同樣面對這些睏難、絶境。我思考為什麽會如此?我不能忘記那個時代、那種生活,所以便寫出來。寫的時候,心情很沉痛。
  問:你的雜文常提出人性的黑暗面,較少指出應如何改善,觀點是否過於偏激?
  柏楊:如果社會沒有毛病,我要挑也挑不出來。在社會中,不是每個人都會看出同一的毛病,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意見。至於指出如何改善,真奇怪了,為什麽不自己思索,而要人指出!
  問:但是,偏激的感情容易引起共鳴感,更令人産生錯覺,認為你所說的全都是真理。
  柏楊:我認為真理應被允許用充分的感情表達出來,不應該非用冷冰冰的辭句表達不可。真理的判斷不關乎感情,衹要是真的,充分感情可令它更合乎情理;如果不是真的,任何學院派的語調也於事無補。
  問:可是人性是復雜的,如何能夠界定對錯?
  柏楊:人性的復雜與行為的對錯沒有關係,人的一生,就活在不斷地判斷對和錯之中,你必須學習如何判斷對錯,不管你高興不高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城對》目錄歷史的鏡子(1)歷史的鏡子(2)歷史的鏡子(3)
歷史的鏡子(4)褻瀆君主的柏楊(1)褻瀆君主的柏楊(2)士大夫和中國人(1)
士大夫和中國人(2)爐邊漫談(1)爐邊漫談(2)爐邊漫談(3)
爐邊漫談(4)爐邊漫談(5)爐邊漫談(6)爐邊漫談(7)
爐邊漫談(8)爐邊漫談(9)爐邊漫談(10)臺灣海峽兩岸的對話(1)
臺灣海峽兩岸的對話(2)臺灣海峽兩岸的對話(3)臺灣海峽兩岸的對話(4)臺灣海峽兩岸的對話(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