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煮酒說水滸   》 第25節:品酒賞藝(3)      瀋傢仁 Shen Guren

  73吳用與楊志鬥智
  《水滸》裏的吳用,是一個足智多謀、善於用計的人。"智取生辰綱"就是他用計的代表之作。"智取生辰綱"整回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楊志押送生辰綱出發前的準備、人員選擇、配備及護送方法,這裏表現了楊志奉命押送的小心翼翼、精明強悍的性格,突出了他的"智送"。在人員配備上,梁中書夫人派老都管及兩個虞侯同行,又為以後的矛盾産生埋下了伏筆。第二部分即"智取",這部分是這回書的中心、高潮。"智取生辰綱"這回書,在結構上的特徵可用十二個字概括:一個中心、兩條綫索、多種矛盾。
  這一個中心是:"智送"及"智取"生辰綱,突出在一個"智"字上;兩條綫索是一明一暗:明綫是楊志一夥采用偽裝、嚴密防範、以期完成生辰綱的"智送",暗綫是晁蓋、吳用一夥巧妙裝扮,設下圈套,决意"智取"生辰綱。明綫是文章的重點,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寫。暗綫一直被隱去,但一直又在暗中針對情況的變化在調整。明綫突出了楊志的精明、狡猾的個性,並渲染了楊志同衆人之間的矛盾。暗綫則表現了吳用的聰明才智、計策縝密,說明了晁蓋等七人緊密團结、同心協力。這兩條綫索在黃泥岡上交織,形成了故事的精彩高潮。
  多種矛盾則體現在多方面:就"智送"與"智取"而言,"智取"是主要矛盾,即以晁蓋、吳用等七人為一方與梁中書為主、楊志為附庸的另一方的對立矛盾,或曰階級矛盾。"智送"是次要矛盾,即押送人員的內部矛盾。對於這價值連城的生辰綱,一方嚴防,一方奪取,雙方又狹路相逢於偏僻的黃泥岡,一般應是"力取",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殺在所難免。然而作者不讓我們看到這些,而用的是"智取"。這"智取"該如何取法呢?作者又故意吊讀者的胃口,衹讓我們從晁蓋的嘴裏知道是"好妙計,不枉了算你做智多星"。讀者根本無法知道吳用所說的"如此、如此"的具體內容。作者筆鋒一轉,卻大書特書楊志的"智送"。按常規,主要矛盾是作品着力之處,晁蓋、吳用等七條好漢是這場鬥爭的主角,理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用較多的篇幅來寫。然而,作者在這裏卻一反常態,把次要矛盾當做主要矛盾來寫,而且寫得具體、生動、錯綜復雜,但對主要矛盾的刻畫卻惜墨如金,衹是作暗綫處理,看上去似乎喧賓奪主。但讀完之後,讀者便能立即悟出這其中的無窮奧妙:明寫、詳寫楊志的精明能幹,正是反襯出吳用的足智多謀;明寫楊志一夥的重重矛盾,愈暗示押送的艱難、智取的成功;明寫天氣酷熱,則預示計謀的高超。先寫次要矛盾是為後來寫主要矛盾服務的。全文是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發生、發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為此提供瞭解决的條件,兩者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寫明綫正是為了寫暗綫,寫次要矛盾正是為了寫主要矛盾。如先寫吳用如何用計、事態又如何按照預料發展、以致計策如何實施成功的話,不但索然無味,而且不利於突出吳用隨機應變的本領。正因寫明綫,結果纔讓讀者頓悟吳用妙計之妙,意趣橫生;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對次要矛盾的描寫,作者又采取了多層次的方法。這裏既有人與天氣的矛盾,又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天氣的矛盾,又是導致人與人之間矛盾的重要因素。正因為楊志,要避開強人的作息時間,所以選擇天熱時趕路,而軍健們因天熱、勞累需要休息,酷暑難行,這怎麽不産生矛盾呢?楊志與軍健之間的矛盾,又是這次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因為楊志的"智送"主要是通過衆軍健來完成的。軍健們不送了,楊志的計劃就泡湯了,計劃一泡湯,楊志想通過押送成功而實現光宗耀祖、仕途輝煌的美夢也就破滅了。因跟不上隊伍,屢遭楊志辱駡,這就形成了兩個虞侯與楊志的矛盾。軍健們訴苦、兩個虞侯調唆,又得到老都管的同情,這樣一來,他們之間無形中建立了"統一戰綫",這既助長了軍健們的反抗,又預示了老都管與楊志的矛盾。這三組矛盾糾合在一起,産生、發展,在黃泥岡到達頂點。"智送"的失敗也就成定局了。這三組矛盾連環緊扣、麯折維妙,促進了"智送"隊伍的瓦解。楊志與衆人之間離心離德,這就給吳用的"智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智取"的成功,也正是建立在"智送"的基礎上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梁山好漢
第1節:專傢推薦第2節:開捲解謎(1)第3節:開捲解謎(2)第4節:開捲解謎(3)
第5節:開捲解謎(4)第6節:開捲解謎(5)第7節:開捲解謎(6)第8節:開捲解謎(7)
第9節:開捲解謎(8)第10節:開捲解謎(9)第11節:百傢爭鳴(1)第12節:百傢爭鳴(2)
第13節:百傢爭鳴(3)第14節:百傢爭鳴(4)第15節:煮酒說人(1)第16節:煮酒說人(2)
第17節:煮酒說人(3)第18節:煮酒說人(4)第19節:煮酒說人(5)第20節:煮酒說人(6)
第21節:煮酒說人(7)第22節:煮酒說人(8)第23節:品酒賞藝(1)第24節:品酒賞藝(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