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4)
王溢嘉 Wang Yijia
即使狐妖要光明正大地來明媒正娶世間女子也是不行的。捲三《鬍氏》一文說,某巨室的西席鬍氏是一狐妖,主人“察鬍意固不惡,優重之,不以怪異廢禮。鬍知主人有女,求為姻好,屢示意,主人偽不解”。鬍生又正式托人作媒,主人始以“交稱莫逆,何必婚姻”卻之,後來又直告曰:“實無他意,但惡其類耳。”次日,鬍生派狐兵來犯,騷擾月餘,主人不堪,衹好對鬍氏推心置腹地說:“先生達人,當相見諒,以我情好,寧不樂附婚姻,但先生車馬宮室,多不與人同,弱女相從,即先生當知其不可”。同時為了表示不是看不起他,又主動提出“如不以塵濁見棄,在門墻之幼子,願得坦腹床下”的建議。鬍氏剛好有妹未嫁,遂轉怒為喜,和巨室訂鴛盟。
這個故事在《聊齋志異》裏頗具對比作用。當書生遇到女狐時,雖明知其為異類,卻亦為姻好,即使父母也不反對。但《鬍氏》裏的男狐,縱然優秀飽學,當他欲與世間女子結為姻好時,人類就“惡其類”、“弱女相從,即先生當知其不可”。這種心態不衹表現在人與狐的關係中,亦表現在人與鬼的關係中(《聊齋志異》裏多的是男人娶女鬼為妻的,但卻沒有女人嫁給男鬼的),甚至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如捲五《夜叉國》裏的徐某、捲六《羅剎海市》中的馬某,兩人流落蠻夷之鄉,也都分別娶該族族女為妻。
這種女人不可以嫁給狐妖為妻(或與之相戀),但男人卻可以娶狐妖為婦(或與之苟且)的心態,事實上,就是《聊齋志異》裏人與異類關係的基本模式。在以男性為主體的家庭及社會裏,男人可以涵攝獸類的雌性,將她們納入現有的體製中;但卻不願或無法忍受女性去跟隨異類,被納入它們的體製中。這種“沙文主義”是《聊齋志異》此一“妖精交響麯”的另一個基調,如果我們拿它來和前面所說的另一個基調——“狐化為人的變形”相比較,不難發現所謂將野獸提升為人類的觀念,並不是要和它們平起平坐,而是想將它們納入自己的體製中,成為滿足欲望的工具。
五、衹有原我,沒有超我的欲望交響麯
在仙、妖、人、鬼四境中,衹有妖境是沒有法律的,是最不虞製裁的,它成了中國人暢遂其欲望的一個理想渠道。但欲望也無法無限膨脹,必須有調節及約束的力量,在《聊齋志異》裏,我們看到它對此做了如下三種處理:
一是過度暢遂其欲的結果會帶來自我毀滅。捲一《董生》裏的董生,與美麗的女狐共登無政府狀態之妖境,雖然“意殊自得”,但月餘卻“漸贏瘦”,“久之,面目益支離”,到最後為了保命而開始抗拒狐妖的誘惑,但“甫交睫,夢與女交,醒已遺矣……積數日,董嘔血鬥餘而死”。不過,像這樣自我毀滅的並不多。
一是以神秘力量來鎮壓,最常見的是請術士以符咒、厭禳之術來驅狐捉妖,如捲十六的《金陵乙》。但這種鎮壓也經常無法發揮作用,譬如捲十六《醜狐》一文的術士驅狐不成,反被狐妖割去一耳,“血流滿頰,掩耳竄去”;捲二《鬍四姐》一文裏的狐妖雖被術士攝入瓶中,但貪戀狐妖美色的尚生還是偷偷將她放走。
一是將能不能遂願歸之於“命”與“緣”,這也是書中對欲望之歸依最常見的處理方式。《董生》裏的董生,過度暢遂其欲而亡,雖是自我毀滅,但卻也是他的“命”,因為一名醫生在事前為他把太素脈時,即說他“素脈而有促徵”,他的遇見狐妖、貪戀其美而自我毀滅,乃是冥冥中早就安排好的命運。又如捲十一的《張鴻漸》裏,引誘張鴻漸的女狐在他起疑時,說:“君輕妾耶?實對君言,妾狐仙也,與君固有夙緣,如必見怪,請即別。”既然是“夙緣”,也就沒有什麽好害怕、好推辭的。但如果沒有那種“命”和“緣”,則再怎麽強求,也是徒勞。捲六《毛狐》一文裏的馬某在和狐妖苟合後,得寸進尺,要求對方“以數金濟我貧”,狐妖給他白金二錠,但隔幾天竟變成了錫,馬某責怪狐妖,狐妖說這是“子命薄,真金不能任也”。馬某不僅沒有橫財命,連他勾引上的狐妖也不怎麽美,“聞狐妖皆國色,殊亦不然”,當他這樣抱怨時,狐妖說:“吾等皆隨人現化,子且無一金之福,落雁沉魚,何能消受?”所謂“一飲一喙,率皆前定”,傳統的命運觀與緣份觀,亦滲透到妖境裏,而且成為規範欲望的最大力量。
但不管是自我毀滅、以神秘的力量來鎮壓或將其歸於命與緣,都與象徵道德約束力量的“超我”(superego)無涉。在《董生》一文裏,死後的董生對自己不能自持、縱欲過度而亡的結局竟大為悲憤,而訴之冥府,要狐妖與他“就質於冥曹”,結果“法曹謂董君見色而動,死當其罪”。董生的“悲憤”正表示這些讀聖賢書的書生,其“超我”是何其的薄弱!而用禮教與法律之外的神秘力量來鎮壓,與其說是一種製裁,不如說是一種交易,而且要製裁的恆常是勾起人類欲望的對象——狐妖,而不是人類的欲望,那些神秘力量的代言人似乎都沒有要求當事者應該約束或節制自己的欲望。至於將自己的色欲與財欲滿足委諸“命好”或“有緣”,當然更是視道德如無物了!
如果說《聊齋志異》裏的狐妖故事是中國人“個人原我”及“社會原我”的顯影,那麽做為“個人超我”的道德意識及做為“社會超我”的人間法律和禮教,在這裏都派不上用場,對它們都少有製裁的力量,它們成了衹有“原我”而沒有“超我”的欲望交響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