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財會研究:財務會計研究前沿 》
第25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5)
王華 Wang Hua
石本仁 Dan Benren
貸:珠江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1 188 000
少數股東權益132 000((520 000+800 000)×10%)
確認庫藏股並抵消S公司對珠江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
c?藉:庫藏股?280 000
貸:S公司對珠江公司長期股權投資280 000
?該分錄衹要庫藏股還存在,以後每年登記一次。確認本期少數股東權益:
d?藉:少數股東收益17 200
貸:少數股東權益17 200(172 000×10%)
2006年合併工作底稿如表1?19所示。
1?19珠江聯屬集團合併工作底稿(2006年12月31日)(單位:元)
珠江公司S公司調整和抵消合併數利潤表主營業務收入1 560 000900 0002 460 000來自S公司的收益142 800a?142 800股利收入12 000a?12 000主營業務成本和費用(1 320 000)(740 000)(2 060 000)少數股東收益d?17 200(17 200)(續)珠江公司S公司調整和抵消合併數淨利潤382 800172 000382 800利潤分配表未分配利潤——珠江公司1 108 0001 108 000未分配利潤——S公司520 000b?520 000淨利潤382 800172 000382 800股利(108 000)(80 000)a?80 000(108 000)未分配利潤(期末)1 382 800612 0001 382 800資産負債表流動資産1 612 000932 0002 544 000珠江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1 270 800a?82 800
b?1 188 000S公司對珠江公司長期股權投資280 000c?280 000其他長期資産2 500 0001 200 0003 700 000合計5 382 8002 412 0006 244 000負債2 000 0001 000 0003 000 000股本——珠江公司2 000 0002 000 000股本——S公司800 000b?800 000未分配利潤1 382 800612 0001 382 800合計5 382 8002 412 000庫藏股c?280 000(280 000)少數股東權益a?8 000b?132 000
d?17 200
141 200合計〖5〗6 244 000
接上例,討論傳統法的運用。
例1?16:沿用例1?15的資料,按傳統法重新進行合併處理。
2005年的合併處理如下:
按此方法,一方面,母公司股東權益衹按90%反映;另一方面,母子公司收益中,均包括一部分交叉收益。
首先登記珠江公司購買S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及S公司購買珠江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
珠江公司購買S公司90%的股權時(1/1/2005):
藉:珠江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1 080 000
貸:現金1 080 000
按賬面價值登記珠江公司收購S公司90%的股權。
S公司購買珠江公司10%的股權時(5/1/2005),珠江公司應按完全權益法登記:
藉:股本200 000
未分配利潤80 000
貸:珠江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280 000
該分錄登記S公司收購珠江公司10%的流通在外股份的推定贖回:這一分錄減少了母公司股本和未分配利潤以反映屬於合併主體外多數股東的金額,這些股東為合併報表的主要使用者,按這種方法進行登記,使合併主體中屬於母公司外部股東部分(90%)的股本及未分配利潤與母公司的淨利潤、股利和每股收益取得了一致。
由於雙方的淨利潤均包括了來自對方的投資收益(即交叉收益),故需要通過方程式的辦法來分配雙方的交叉收益,計算式如下:
P?=P公司經營收益+S×90%
S=S公司經營收益+P×10%
?式中P代表母公司珠江公司,下同。P=200 000+S×90%=200 000+90%×(120 000+P×10%)
P=338 462元
S=120 000+P×10%=153 846元
然後珠江公司按完全權益法登記對本期長期股權投資及投資收益的會計處理:
藉:珠江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104 615(153 846×90%-338 462×10%)
貸:投資收益104 615
該分錄中104 615元的投資收益等於S公司淨利潤的90%(153 846×90%)減去珠江公司合併基礎下淨利潤的10%(338 462×10%),反映了珠江公司對S公司淨利潤90%的權益減去S公司對珠江公司淨利潤的10%。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第1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 | 第2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 | 第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3) | 第4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4) | 第5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5) | 第6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6) | 第7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7) | 第8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8) | 第9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9) | 第10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0) | 第11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1) | 第12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2) | 第1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3) | 第14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4) | 第15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5) | 第16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6) | 第17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7) | 第18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8) | 第19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9) | 第20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0) | 第21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1) | 第22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2) | 第2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3) | 第24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