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遊記   》 第25節:身臨絶境(3)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然而就在他掙紮着走了差不多十裏地的時候,他的那匹又瘦又老的馬突然像煥發了青春一樣,撒腿朝着別的方向飛馳,不知是它馱着玄奘,還是玄奘被他拖着,反正就是一口氣奔出了幾裏地,把玄奘帶到了一片非常豐滿的水草地,而在這片草地的不遠處,還有一個小池塘,池水甘甜,平靜得就像一面鏡子。史書中雖然沒有提到這塊地方是否就是王伯隴所說的野馬泉,但是玄奘和他的馬在這裏又是喝水,又是沐浴,非常安穩地休息了兩天的記載是非常明確的。玄奘認為,這片水草地和小池塘是神佛對他的眷顧,是佛祖救了他的命。休息完了以後,慈悲為懷的他還專門割了一些青草給瘦老赤馬帶上,作為它日後在路上的食糧。
  就這樣又走了幾天,玄奘終於成功地穿越了莫賀延磧大沙漠,來到了一個名叫伊吾的地方。它位於新疆東部,就是今天新疆的哈密一帶。伊吾在當時究竟能不能算外國?這實在不太好說。它原來一度臣服於東突厥,隋唐之際,東突厥經常侵擾中土疆界,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一度深入到首都長安附近。貞觀二年(628)東突厥發生內亂,部衆分裂,有的嚮唐稱臣,請求唐朝派兵援助,唐太宗抓住這一良機,於貞觀三年(629)派大將率領十幾萬大軍分道出擊,俘獲其首領頡利可汗,東突厥就此滅亡。在東突厥滅亡後,伊吾纔歸屬唐朝版圖。我們前面提到過,玄奘西行求法的起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貞觀元年說,如果按照這個時間,那麽玄奘走到伊吾的時候,伊吾還沒有歸屬唐朝,因此把它看作玄奘出國後抵達的第一個外國,自然不會有什麽錯。我本人也贊同這種看法。如果按照第二種玄奘從貞觀三年開始西行求法的說法來推算,那麽他也應該是趕在伊吾歸屬唐朝之前不久就到達了。即使晚,也晚不了多久。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伊吾看作是玄奘成功走出唐朝國境後到達的第一個外國。
  那麽,伊吾是個怎麽樣的國傢呢?玄奘會在伊吾遇見什麽樣的情況呢?他是否一切順利呢?
  伊吾是一個介於獨立和依附之間的彈丸小國。在上文中我已經提到過它曾經臣服於東突厥,這衹不過是簡單言之,實際上,它上頭還不止一個婆婆呢。這樣的小國,地處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想要生存下來,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在夾縫裏求生存,做到左右逢源,不能得罪周圍虎視眈眈的比它強大的國傢。因此,像伊吾這樣的國傢往往會給人一種靠不住的、不穩定的感覺。而事實上,伊吾所顧忌的不僅是大國,衹要是比它大的國傢,它都不敢輕易得罪。
  話說玄奘到達了伊吾的一座規模很小的寺廟,廟裏衹有三個僧人,而且都是漢人。這三個漢僧中,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聽說從漢地來了一個法師,悲喜交集,根據史籍中的記載,他“衣不及帶,跣足出迎,抱法師哭,哀號哽咽不能已已”。也就是說他還來不及把衣服、鞋子什麽的穿戴整齊,就迫不及待地出來迎接玄奘,抱着法師痛哭流涕。這位老僧人還哭着對玄奘說:“豈期今日重見鄉人!”(真沒有想到今天還能遇到家乡人!)因為伊吾離開漢地本來就遙遠而多險阻,況且唐朝還禁止國民出境,要在這裏看到一個家乡人是非常不容易的。玄奘看見漢僧,自然也是百感交集,於是和他相對哭泣。此外,伊吾的鬍僧、鬍王都來拜見玄奘,還把他請到王宮裏盛情款待。可見,當地還是信仰佛教的,不然不會對玄奘如此重視。
  照理講,玄奘經過九死一生、長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伊吾,伊吾的國王又對他非常尊敬,以禮相待。他應該在這裏好好調整休息一番了,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上面說過,像伊吾這樣的西域小國,對比它大的國傢都不敢得罪。玄奘到達的那天,也確實是巧。當時西域東部有個比較大的國傢高昌(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新疆的吐魯番地區),正由麴氏統治着,這個時候的國王是麴文泰。當他派去伊吾的使者要回去的時候,正好玄奘到了。當時信仰佛教的國傢,對有名望的法師高僧都極其重視,都會想方設法請他們莅臨自己的國傢,甚至有不惜為了一位名僧大德發動戰爭的,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都屢見不鮮。這位使者回去就把玄奘到訪伊吾的事報告了麴文泰。麴文泰一聽,即刻再次嚮伊吾派出使者,不客氣地命令伊吾王把玄奘送來。同時也安排了幾十匹好馬,和一幹貴族大臣沿路迎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第1節:前 言第2節:目 錄第3節:玄奘身世(1)第4節:玄奘身世(2)
第5節:玄奘身世(3)第6節:皈依佛門(1)第7節:皈依佛門(2)第8節:皈依佛門(3)
第9節:求學之路(1)第10節:求學之路(2)第11節:求學之路(3)第12節:求學之路(4)
第13節:潛往邊關(1)第14節:潛往邊關(2)第15節:潛往邊關(3)第16節:偷渡國境(1)
第17節:偷渡國境(2)第18節:邊關被擒(1)第19節:邊關被擒(2)第20節:邊關被擒(3)
第21節:險象環生(1)第22節:險象環生(2)第23節:身臨絶境(1)第24節:身臨絶境(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