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25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7)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值得註意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本片於紐約電影節上進行全美首映後,為美國觀衆加上了現在這樣的結局。正如時任米拉麥剋斯公司——《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的美國發行商——主席的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接受《首映》(Premiere)雜志采訪時回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這麽做,是為了讓影片結尾顯得更加清晰易懂:“我們坐在賓館房間裏,剋日什托夫在賓館的白紙上畫了一組分鏡圖,那是他想對結尾做的改動。我們從波蘭弄來了膠片,利用剋日什托夫的分鏡圖完成了這些改動。”[7]法國版中的最後一段戲,僅僅顯示維洛尼卡將手放在父親傢門前的大樹上。基耶斯洛夫斯基還考慮過別的一些結尾方式,包括法國維洛尼卡跑去剋拉科夫,看見第三個自己。影片當時在巴黎十七傢電影院上映,他甚至想過要拍十七個不同版本的結尾,同時在這些影院放映!正如他在接受《電視博覽》雜志采訪時說的:“如果那麽做的話,每個版本我都會準備好多盤膠片,以便放映,這事兒我是很認真的,可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如果能那樣的話,我相信觀衆會和我一樣,從中享受到很大樂趣。”[8]進一步假設,如果說他拍別的電影會拍八九個版本的話,那《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則需要拍二十個,“因為這部電影的主題來得十分棘手與細膩”[9]。
在出現過大量上下顛倒的畫面之後,如今這兩個版本的結尾都呈現出垂直層面上的牢固感。維洛尼卡和父親一起,筆直地站在樹邊,讓人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反復提到過的“心中的羅盤”,它能清楚地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但是,再度呈現兩人擁抱的畫面——如同《無休無止》結尾的最後一個鏡頭,烏舒拉和她丈夫的鬼魂從窗後慢慢離去——需要觀衆對它進行“雙重理解”:我們看見的畫面所包含的這種模棱兩可性令它與本片開始時的畫面同樣出色。
影片開始的第一個畫面是在水平層面上的顛倒——波蘭維洛尼卡倒立着望天空——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加入了透明的小塑料球(讓人想起《愛情短片》中瑪格達窗上的圓形反光鏡):塑料球在波蘭和法國都曾出現,球裏有一座倒過來的教堂。波蘭維洛尼卡在舞臺上昏倒時,畫面出現180度的顛倒。此外,在法國維洛尼卡與亞歷山大的做愛戲中,也出現了這樣的畫面顛倒:她在旅館床上醒來,亞歷山大從反方向俯身趴在她面前,然後親吻她。兩人做愛達到高潮時,攝影機鏡頭又從剛纔亞歷山大的那個位置,倒轉着俯拍她興奮的表情:此刻,我們正用波蘭維洛尼卡看天堂的方式,看着法國維洛尼卡。相似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經常選擇從45度角拍攝女主角:波蘭維洛尼卡在剋拉科夫和她阿姨說話時,在街頭心痛倒地時,鏡頭均呈45度角嚮下俯拍。(讓人好奇的是,在她倒地後,我們從她倒轉的視角中看到一個衣冠楚楚的男人經過他身邊,他忽然露了一下自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 | 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 | 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 | 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 | 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 | 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 | 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 | 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 | 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 | 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 | 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 | 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 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 | 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 | 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 | 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 | 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