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25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2)      帥彥 Shuai Yan

  盧溝橋烽煙起,老捨凄然毀傢紓難,踏上流亡的路途。"由青島跑到濟南,由濟南跑到武漢,而後跑到重慶"。作為一個作傢,他"衹有一支筆",這是他全部謀生的"本錢",也是他"抗敵的武器"。對於八年抗戰期間自己這段"生命旅程中的印跡",老捨感慨地說:"風把我的破帽子吹落在沙漠上,雨打濕了我的瘦小的鋪蓋捲兒;比風雨更厲害的是多少次敵人的炸彈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埋了半截。這,是流亡,是酸苦,是貧寒,是興奮,是抗敵,也就是'八方風雨'。"是啊,八方風雨!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老捨何以安頓自己那顆憂鬱的靈魂?
  一、"不能等待敵人來了,把我那點珍寶奪去"
  抗戰爆發前,老捨的生活總的來說是平靜而優裕的:山東大學教授,著名作傢,收入優厚,名利兼收;夫妻和睦,一雙小兒女活潑可愛,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對於老捨抗戰前在山東的生活,我們可以從老捨在一張照片上的題詩予以想像,其詩云:"爸笑媽隨女扯書,一傢三口樂安居。濟南山水充名士,籃裏貓球盆裏魚。"從此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派其樂融融的傢居生活圖景。於老捨而言,這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是幸福的。老捨並不是一個夢想立於時代潮頭的風雲人物,能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保障他能安靜地拿起自己的筆從事自己的寫作,就很值得滿足。
  盧溝橋的烽煙打破了老捨這種平靜的生活。其時,老捨在青島。得知事變消息,老捨變得沉默寡言。不久傳來北平淪陷的消息,老捨心緒變得更加惡劣,他無時不在擔憂身處北平的親友的命運,他回憶此時自己的心情時說:"老母尚在北平,久無信示;內人又病,心緒極劣。"由於青島屬戰略要地,極易發生戰事,所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老捨本來一度也準備離開青島,與在青島的友人一道赴上海,後因妻子臨産及上海局勢不明,以致未能成行。國破傢愁,所有的一切都讓老捨更加焦慮。在老捨寫給友人的信中,此種情緒溢於言表:"傢在故鄉,已無可歸,內人身重,又難行旅,乃力自鎮定,以寫作擯擾,文字之劣,在意料中。天熱,消息沉悶,每深夜至友傢聽廣播,全無收穫。歸來,海寂天空,但聞遠處犬吠,輒不成寐。"由此信,我們完全能夠想像出當時老捨臨海憑風悲不能已之境況。
  1937年8月中旬,老捨獨自一人離開青島,前往濟南應齊魯大學教授之聘。戰亂臨別,妻兒淚眼相送,老捨心頭自是有說不出的凄涼和悲傷。8月13日滬戰爆發,8月14日,日軍攻占青島。得此消息,居濟南的老捨急電時在青島至友,送妻小到濟南。時值老捨妻子鬍絜青産後不久,身體本就虛弱,加之旅途勞苦,更兼暴雨侵襲,下車後就住進醫院。女兒小濟也因連日大雨,受涼生病,被送進醫院小兒科。強寇在側,國勢危殆,妻病兒幼,狼狽不堪。這一段經歷,老捨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曾作過詳細敘述:"一傢數地,杯碗兼無;大雨時行,不得出屋,真急殺人也!北平復無信,老親至友,生死不明,寢寐不安!""……日來,冒雨奔走,視妻小,購物件,覓房所,碌碌終日,疲憊不堪,無從為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