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25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4)      Liu Xuyi

  此后《春秋》和《左传》所叙写隐公之事,基本上都没离开隐公之"无礼"。
  隐公五年秋,隐公又做了件蠢事。他主持了鲁太子亲娘陵寝的落成典礼,并且在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礼法,第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去做节目主持;第二,这个舞跳得好蠢,礼制,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实则是个摄政)却搞了个六佾,这就是谮礼。因此《春秋》说:"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春秋笔法,意在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此后,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隐公在十一年时间做了这三件"小事",都堂而皇之地记在《春秋》里。从这些小事,我们可以认清隐公到底是个什么人。当然,他也做了几件"大事",其中一件被当做"小事"被一笔带过了,那就是搞了几次"外交",一次是在和戎修好,但同时又拒绝了对方会盟的要求;一次是和齐会盟修好;还有就是先后拒绝参与郑、卫、宋、陈之间的争斗。这些事在现在看来都是国之大事也,因为它使得鲁国可以不参与这些纷争,获得一个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但在《春秋》经传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笔,究其原因,那个时候的会盟也好,结盟也好,都是稀松平常的等闲事,今天会盟结盟,说不定明天就开仗,远没有"失礼"来得重要。
  《左传》用心地叙述这些事,其实都是在为隐公之死埋下伏笔。
  隐公是死得很蠢的,也死于他自己的愚蠢。
  隐公十一年冬,鲁大夫羽父自作聪明地来跟隐公商量,说太子已经长大啦,我帮你把太子干掉吧,事成之后,你提升我为太宰怎么样?
  隐公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做摄政,是因为他还小,我很快就要归政给他了;我在乡下早已盖好了房子,我也快老了,即将隐居了。隐公拒绝了这笔"交易"。
  后世有人说隐公太仁慈,或者说他本不想取而代之的,甚至还有人说隐公是担心这个叫做羽父的人可能是太子派来的间谍。我认为都不是。说他本不想取而代之吧,自己做摄政一做就是十来年,有些久了吧;说他仁慈,那是妇人之仁;说他担心是圈套,更是胡扯。因为,太子不至于蠢到叫一个大夫来做间谍吧。
  谁知,这个拿太子性命来做交易的鲁国大夫,听了隐公的回答,害怕了。他怕隐公把事情捅给未来的国君,于是,先下手为强,反过来他又跑到太子那里去,向太子进谗言,反劝太子杀了隐公。太子可不像隐公那般仁慈,他本来早想亲政了,可老不死的占着茅坑好些年了,一点没有动窝的意思。现在有人主动答应来帮自己杀掉他,不亦乐乎?于是他便叫羽父大夫雇了一个黑社会的,趁隐公在祭拜时把他杀了。
  隐公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死了不仅没人说是"弑",而且还不写"葬",《春秋》写的是"薨",即便这样写也是很慎重的,"薨"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这就怪了,隐公既不是诸侯,为何又以诸侯之礼称他呢?原来这又是春秋笔法,《左传》解释了,不书葬,是因为没有举行应有的丧礼,为何无丧礼呢?是因为隐公是被桓公"弑"掉的,只是碍于桓公的面子,不敢写桓公"弑"君。其实,《春秋》在最后关头还是把隐公当做一个正式的国君的,因而以诸侯之礼来待隐公。总之,《春秋》礼为先,正是因为"礼"到了十分混乱的地步了。
  卫国初乱
  还在鲁国的隐公观鱼之前,中原就发生了大事,"天祸卫国"。
  事情本来与卫国毫无干系,春秋初期,中原各诸侯国的势力大致比较均衡,除了郑国有图霸之心外,其它齐、鲁、宋、卫等国都还没有实力称霸,相互之间还需要互相依赖。
  郑庄公把弟弟大叔段赶出国门后,大叔段逃到了共国,政治避难。所以大家就称他"共叔段"。他的儿子公孙滑,则逃到了卫国。郑国和卫国本来没什么矛盾。卫国又是商人的后代,武王灭商后,为了收买人心,先是把武庚封到殷,后来武庚谋反,被周公平定,另行封文王之子康叔于卫监管殷人。"殷"和"卫"在周人那里读起来是一个音。所以卫国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西周还被王室尊为客。在春秋时期,郑国和宋国的矛盾要大得多,因为卫国的势力一直不怎么样,但宋国的实力却可以和郑国一比。宋国也是殷商的后裔。周革殷命之后,周公把殷大臣微子启封于宋。微子启是个贤人,当年极力反对纣王造孽,后来武王伐纣时,微子启料知纣王必败,便抱着商代的文献典籍向武王投降。"宋"和"商"在周代也只是一音之转,宋人也就是商人。因为有微子启在宋,而且宋人的文化水准实在要高于周人,所以宋国虽然国小,但势力是比较强大的,后来一度出现宋国在春秋称霸的局面。这个时候,郑国和宋国又是邻国,两强相遇,自然就不断碰出火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